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而不同民族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体现出的也是别具一格的特色“年味”。农历腊月廿三是北方小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也是蒙古族传统中一年一度的祭火节。在这一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群众通过举行祭火仪式,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幸福安康。
特色民俗展示的“年味”
在蒙古族群众看来,火是神圣的,而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这一习俗已经沿袭近千年。在每年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举行家族祭火活动,祈祷来年平安顺遂。
在祭火这一天,除了要摆上大家喜欢的奶食品、空壳饼、牛羊肉等白食和红食,还要准备胸叉肉和祭火饭。腊月廿三这一天,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嘎查的色林道尔计一家人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祭火用品。
首先准备羊胸骨和羊胸骨汤,把羊胸脯煮熟,然后再用小刀开始制作。仔细地划过羊胸脯,不碰胸腔内侧,刮去外部表面的全部肉质,只留下由基础骨体和周边软组织组成的完整胸脯骨架,胸腔内侧朝上安放在专用的祭品盘里。然后在上面放满五谷杂粮、五色布条、奶食品、香、杜松叶等物品,用羊头顶的毛搓成的毛绳,从胸脯骨架的胸骨柄开始缠绕到一对胸叉骨,然后在上面放置掏空肉质的、只带薄膜的完整胫骨,两边对称放置一条同样刮掉肉质的长条排骨。最后用松软哈达盖住,上面点上奶油,用网状羊油盖住胸骨顶部,头朝火撑子安放在其前方的桌子上面,这样一个完整的羊胸骨祭祀品就准备好了。
而“祭火饭”作为祭火节期间的主食,也是祭祀品之一,当然必不可少。眼看色林道尔计的妻子熟练地把煮熟的羊胸骨架的肉汤倒入锅内,再放入大米、黄米以及红枣、葡萄干等原料,经过小火慢慢煮制后,香气腾腾的“祭火饭”就大功告成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家里不论年龄长幼,都去换上自己心爱的蒙古袍,手捧祭品进行祭火。祭祀仪式在吟诵祭火祝词声中开始,大家高举祭品祈祷,祈祷结束后,将祭盘中的羊胸叉和其他祭品投入正在燃烧的灶火中。而后,一家人向火神行叩拜礼。仪式后,一家人围坐一桌放松地享受美食。
而这个特殊日子,也是大家团聚一起的日子。色林道尔计说:“每到这个时候,是我们家人最全的时候,兄弟姊妹们都能聚在一起。平常女儿女婿工作忙,都回来的次数也少,但是到这一天全都赶回来祭火,光是唠唠嗑、吃个饭就感觉非常幸福了。”
民族服饰体现的“年味”
新春佳节,在蒙古族聚集的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把漂亮的蒙古族服饰备好。而在娜拉的家里,一件件“私人订制”的蒙古袍,一针一线都凝聚着自己的梦想。
今年44岁的娜拉是伊金霍洛旗蒙古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从小受姥姥和妈妈的熏陶,对制作蒙古族服饰情根深种。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下,2016年娜拉和丈夫回到苏布尔嘎嘎查老家返乡创业。丈夫伊拉图通过开办牧家乐吸引游客,而她则凭借缝制蒙古族服饰给游客提供服饰体验,在不忙的时候,娜拉还会开设非遗体验班,给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细致地讲解蒙古族服饰的缝制过程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据娜拉介绍,现在冬季来做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祭火节、春节等重要节日,需求量越来越多。现在许多年轻人也越来越热衷于穿戴民族服饰,不仅能够在冬季御寒,还可以体现浓浓的民族气息。为此,娜拉经常会在闲下来的时候尝试去设计款式新颖的蒙古袍,把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也会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制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服饰。
娜拉说:“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身边不仅有非常支持我的家人,实现了自己最向往的生活,也通过自己的力量进一步传播了蒙古族文化。”
特色美食流露的“年味”
蒙古族的“年味”不仅体现在制作漂亮的蒙古服饰上,还体现在亲手制作空壳饼、炸馓子等特色美食上。布仁吉日嘎拉是苏布尔嘎嘎查有名的励志户。2017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厨师手艺,在各项政策的关照下,建起了15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的牧家乐。这些年,依靠牧家乐和发展种植养殖业,布仁吉日嘎拉每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靠牧家乐也引来许多“回头客”。2021年,布仁吉日嘎拉被打造成“事务(肆伍)饭烹饪技艺”非遗传承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跳出云层,布仁吉日嘎拉就起床开始忙碌,他要为一些“回头客”制作炸馓子、空壳饼,也为自家提前备好纯手工“年货”。
布仁吉日嘎拉把白面、油、糖、芝麻等原料一一准备好后,便开始做空壳饼、炸馓子。和面、拌馅料、分面剂子、擀皮儿、包馅料、脱模、进烤箱等制作步骤一气呵成,不多时,香喷喷的空壳饼就出炉了。而炸好的浅黄色的炸馓子一层一层叠起来,更显得格外柔和。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0万获赞 199.2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