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春节

老舍曾说:“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其实不止在北京,就是在一些乡村,过年其实在腊月初就开始了。寒冷终究挡不住年的脚步,而温暖的土炕上,人们已经在剪窗花纳鞋垫了。似乎年的到来,是裹挟着窗外的寒冷而来的。就是货摊上,卖的东西也和平时不一样了,人们惊喜地发现,货档上有了年画、年货,以及过年一些必买的东西。

老舍作品《北京的春节》发表于1951年,可以想见,刚刚当家作主的北京人民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春节怀有的那种激动心情。现在这篇文章已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六课。而北京过年的气氛和味道,似乎也都体现在这些文字里了。

在老舍的文字里,北京的春节到处是那个年代的欢欣和美好。“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这样的场景,至今延续着,虽然许多人感觉过年的氛围淡了,但过年的程序却没减少,对子、花灯,这些古老习俗仍在生活中出现着。

腊月二十三一过,年就算走到了门槛边。这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糕”等黏性的食物,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上天给玉皇大帝说民间的不好。老舍是这样写北京人过小年的: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老舍不仅在文中写了过年的习俗,还写了元宵节看灯的热闹。在民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年,老舍写了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除了庙会,还有许多骑毛驴和轿车的比赛。初一、二、三人不多,到了初六、七,这些开庙的地方才涌满了贺完年的人。

随着时代进步,春节的形式会有变化,但春节的快乐却永远不会变。品读作家笔下过年的文字,不仅可以知道古老春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知道,春节之所以流传至今,成为最富中国特色的春节文化,其点点滴滴就在他们的笔端下、文墨里、语句中,汇成洋洋洒洒的中国年景。

作者:庞玉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27日 第 11 版)

举报/反馈

人民政协网

522万获赞 96.9万粉丝
读懂,最中国的民主。
人民政协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