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学习心理学能不能帮到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到更多的人?应该怎样学?怎样用?

很多人以前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现在开始接触想学习和了解心理学,心理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热门,大家都希望学点心理学,能帮助到自己,帮助家庭,或者说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一种趋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人学了一阵之后感觉心理学没有什么用,有人把学的心理学用到家庭生活中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反而引发了新的家庭矛盾和冲突等等?那么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和现象,探索出一条适合普通大众学习、应用心理学的路有多难?有多大的意义?

问题2:心理学研究的是那些现象,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现象是那些,怎么把心理学研究的和我们要解决的联系起来,不然的话是没法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

1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注意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特性。

上面所列的是普通心理学对于认知过程的定义,这个定义有几个缺陷,我所知的有两个,它把认知过程局限在认识客观事物上,而我们日常工作生活里对于自己、他人、世界事物的主观性没有专门提出来讲,这是一点。心理学所说的认识过程在我看基本属于理性认识,而我们在工作生活里的认识大多属于感性认识,这是第二点,对于日常应用和心理咨询来说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人的感性思维和认识的主观性。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具体可以分成那几类?

普通心理学所定义的认知过程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也有,但是不是主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在个体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存在多少因人而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认识过程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现象上,没有深入下去,这种情况可能是占大多数,普通心理学所说的认知过程是以大量、持续的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制定方案实施行动,在行动中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反思,去伪存真,持续精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是以学习和交流为主,学习知识理论的一个弊端就是让我们很容易的跨过普通心理学所说的认知过程直接知道和事物有关的,由表及里的,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系列内容,因为得来的太容易,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在交流活动中我们会得到关于事物的一些信息和看法,但是这些信息和看法处于从表及里的这一维度的那个位置上,是否正确,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不人云亦云的人才会关心思考这个,大多数人会选择直接相信或不信,不会深入下去,这才是我们我们大多数人通常情况下的认知活动。

2、情绪过程:现实与欲望的关系体验。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凡是符合并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欲望与行为的关系。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与预定目的不相符合的言语或行为。

问题3普通心理学里把心理过程分成知、情、意、行四种,这里老师讲的意志过程和普通心理学里,或者我们自己理解的不太一样,怎么看待这种差别?

意志过程的开始是愿望,我想怎么样,行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障碍,中途会出现新的想法和愿望,意志就是克服这些保证行为趋向目标并实现目标的活动。老师讲的和普通心理学里讲的强调的重点不同,老师强调的是意志过程的开始,愿望的激发,普通心理学强调的是后面的过程控制动力战胜挫折和障碍实现目标,我个人印象里的意志和普通心理学一样,忽略了愿望的激发。

问题4意志本来不需要刻意锻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它,可是我们很多人都缺乏意志,为什么?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很多需要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满足,被父母无条件的给予所满足,这个过程削弱了我们的意志力,与此同时,父母压制了很多他们认为不合适的愿望,让我们的愿望被削弱了,父母的过度保护让我们的意志缺乏锻炼,诸如此类的因素让我们缺乏意志。

问题5、我想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精力充沛的人,学习心理动力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对此有帮助吗?

2 心理动力

需要是一切心理动力的根源

问题5、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指的现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是怎么看的,需求理论在认识问题和指导实践上会有那些应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对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一般不用需要这个词,和它意思相近的是“欲望”和“追求”这两个词,马斯洛需求理论能告诉我们的最基本的一点启示就是你有什么需要就用对应的方式去满足它,爱的需要要用爱来满足,这一点和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做法不同,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是人们会去追求金钱、权力、地位、名望等等,我们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一样东西基本上来满足自己的差不多所有需要,比如钱是人的胆,有钱了胆子就大,就有安全感,就有人巴结奉承,就不缺爱和尊重。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为什么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当我们用物质和金钱等等去满足我们的几乎所有需要时,对于安全、爱、归属感、尊重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是虚假的、暂时的满足,从本质上根本不可能满足,你的需要会变得更强烈,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给它更多,这样才能起到暂时满足的效果,因此造成了人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基本作用是肯定人的生理需要的合理性,必须被得到一定程度的基本满足,我们可以反对他人满足需要的方式,看这种方式合不合法,符不符合道德,但在反对他人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同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关键在于帮助对方获得用合理方式满足自己生理需要的能力,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让对方放弃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不合法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就容易得多。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告诉我们要用心理的手段来真正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爱的需要要用爱的方式来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用物质来证明爱是可笑的。

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指给了我们一条通过精神追求摆脱物质束缚的路,这里直接借用别人文章里的一句话物质低配、家庭高配、精神顶配,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有人会问物质的低配怎样能实现家庭的高配,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物质的低配是个相对的概念,有钱人物质低配的绝对值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顶配,一个理由是家庭的高配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通过心理手段来满足,也就是爱和高情商。

2 心理动力的表现形式:

1需要:客观要求的反映

2动机:行为的原因,需要的反映

3兴趣:认识的需要

4理想:实现某个目标的需要

5信念:观念推动的行为

6三观:价值观

普通心理学里讲的是心理倾向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心理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它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6心理动力可以作为个人修行和宣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心理动力的表现形式这种分法可以做为一个框架。

3 心理特征:是人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和性格两个类别

能力:影响活动效率和质量的心理特征,它可以分为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两个类别。

人格:是人与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事风格和行为方式,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与生俱来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

气质:先天的、由生理特点具体定

性格:后天形成,受环境和社会影响

举报/反馈

心理讲师禅修行者

2549获赞 367粉丝
宣传心理学、亲子教养、非正式心理咨询领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