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知名学者,也是位很高产的作家,他年轻的时候,虽然读了很多书,也很有想法,却很少写出像样的东西来,自己苦恼,别人也奇怪。
那他后来是如何变得高产的呢?
这个巨大的改变,原因却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这位学者的一个同学从国外回来,给他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古希腊风格陶瓶。他本身非常迷恋古希腊哲学,所以很喜欢这件礼物。
可是他的屋子里乱糟糟的,书桌上甚至床上都堆满了书,陶瓶放哪呢? 因为学者太在乎这个摆件了,于是他决定整理出一块整洁的地方给这个摆件 ,于是就开始收拾。
学者先整理了书桌,书桌整理好后,对比之,发现床上也乱得不成样子,又把床整理了,被子床单都换了——这么一整个过程下来,他突然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突然享受到了一种有序化、条理化带来的乐趣, 接下来他发现,房间里哪怕一个角落出现了混乱,他都会觉得特别刺眼,必须消除。
因为对于整洁的要求,还形成了一个新习惯:
桌上就放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和那个陶瓶,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他就马上把头脑里乱糟糟的东西写在纸上。他的桌上叠得很整齐的这些纸片逐渐地成为笔记,然后变成了书。
这是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中讲过的一个案例。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让一个人的整个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就是物理环境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物理世界可以影响改变我们的心理世界和认知结构。
我们常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周围人对我们的影响。
但是物理环境同样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破窗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这些示范性的纵容和暗示,然后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进而就会滋生犯罪。
而要降低犯罪活动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改变这种环境开始。
20世纪80年代,纽约地铁管理混乱,是全市犯罪率最高的地方,这导致了很多人不敢坐地铁 。
当局受到”破窗理论“启发,首先从清理地铁站里那些混乱肮脏的涂鸦开始。不仅使用了新的清除油漆技术,还配置了大量的清洁人员,一些涂鸦的人晚上刚画完,第二天早上就被清洗了。
从整洁干净的环境开始做起,经过不断的努力,到了90年代中期,纽约地铁的情况开始有了好转,到了90年代末,这里的犯罪率比10年前下降了75%,成为全美最安全的地铁线之一。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假设你手里有一块香蕉皮,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你肯定会想找一个垃圾桶,不好意思扔在地上;但如果地上本来就满是果皮,你很可能就会扔到地上。
为什么同样是扔香蕉皮,我们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跟行为,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给了我们一种暗示,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暗示。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五星级酒店,我们的行为可能会变得礼貌修养;如果在菜市场,我们就会粗俗一些;在图书馆,我们就不好意地大声说话,等等。
为什么物理环境对我们的心理认知影响有这么大,这就涉及到人的认知规律。
人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是正常的一天的话,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其记忆贮存的信息超过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 。
可能你并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么多信息进入你的大脑,因为大脑收集整理到的信息可以归你主观调用的实际只有5%,而其他95%的信息多数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我们的潜意识。
潜意识虽然在我们的意识背后,却掌控着我们大多数的认知和行为,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看不见的潜意识就是我们的命运 。”
在我们的理性意识之外,周围的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认知,思维和行为模式。
我们常说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种影响最直接的描述。
知道了这些,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营造应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环境,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保持身边环境的整洁和井井有条,创建简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会让你的感觉不同。
清洁干净的环境能让人身心愉快,让我们感觉良好。同时也有助于大脑思维清晰 ,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脏乱差的环境,总会让人心烦气躁,心情糟糕,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自然会降低。
同时,养成整理打扫的习惯,可以增加你的掌控感,提高自尊,会改变你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让你在不自觉中,发生改变。
日本前两年时间流行的“扫除道”,就是对公司洗手间等等地方,进行彻底的打扫。通过改变公司的环境,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
很多企业、学校、社区等, 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公司业绩快速提升、团队间相处更融洽、三流学校变为明星学校、社区治安变好等等。
古人教导我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本质上讲的也是同样道理。
一个人的认知,思考能力和得出的结果常常和周围的环境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颜色
有公司通过调查发现,黄色能振奋精神,刺激人产生灵感;灰色容易让人做出妥协,产生疲惫感;紫色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容易让人做决策时变得轻率等等。
英国学者在2014年发现,有些公司,仅仅是利用绿色植物增加装饰,就可以让工作效率上升15%。
空间大小,也同样影响人的状态和效率。
研究者发现,在一个层高7米的大房间和在一个很黑很窄的小屋子里读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宽敞的大空间里,人的认知会更有效率,更有创意,也更积极。
光线
光线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做过测试,同样的一个人或几个人做一道费脑子的数学题,不同的是,在房间分别使用头顶灯和台灯。
结果发现,在台灯下,人们答题的效率、正确的程度要明显高于顶灯照明的效果和速度。
当然,影响环境设计的因素还有很多,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格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设计有利于我们自己达到最好工作状态的环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场“的概念,人的行为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每个特定的空间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都会有一个特定功能的暗示,因此我们会不自主地产生相应的行为。
到了餐厅你就想吃饭,到了办公室就进入了工作状态,躺在沙发上就想看电视或玩手机,去健身房就想锻炼身体。
在大学期间喜欢呆在图书馆的人,和喜欢呆在宿舍的人,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不一样,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周末在家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会泡汤,就是因为家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就是放松和休息的空间,因此很难进入状态,常常是一会喝点茶,一会吃点东西,一会浇个花,或者看电视,搞搞东,搞搞西,一上午就过去了。
因此,想要改变自己,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利于自己目标行为的空间场。
比如你周末想学习,最好去附近的图书馆或咖啡厅,并把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
或者在家里划分一个区域,也可以只是一张桌子,专门用来学习读书,娱乐休闲就到其他地方去,时间久了,只要你到了这个空间,潜意识就会进入相应的状态。
人人都想变得更好,改变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促成一个人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动机、方法、状态,意志力等等,这些内在的因素常常有很强的惯性,所以很难坚持,容易半途而废。
但是环境因素,却是一个可以直接改变,且颇具影响力的因素。
因此,从改变身边环境开始,建立一个让自己感觉良好,有利于我们保持最佳状态的环境开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