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对于爱情本质的追问,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止。
权威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和态度,它是亲密关系最深的层次,不仅包含着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括生理唤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简单说来,爱情是存在于人类两性之间的崇高的情感。
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给出了一个完美爱情的公式,完美爱情=亲密+激情+承诺。
虽然很多人都拥有过美好的爱情,却很短暂,因为不会经营,缺乏经营爱情的能力。而一直以来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才会让我们缺失了这项重要的爱的技能。
节目《奇葩说》曾有一期的辩题是——大学应不应该开设恋爱课程。
这个问题不仅在节目中,更是在实际生活里引发了一大片讨论之声。
有些人觉得,现在年轻人必须要学恋爱课,因为爱情太难了;有些人觉得大学生就该学好专业,什么情情爱爱的自己就会了,何必费时间去学。
总的看来,不支持的人基本多于支持的人。在不支持的人群中,大部分都不是年轻人和大学生,反而是40岁以上的人群站在主要反对阵营中。
开设恋爱课从各方面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毕竟在性教育上已经算缺失了,这些东西总得在教育中补回来。但实际操作的阻力和风险,肯定也是不小的。
因为就我接触到的所有出现问题的情侣、夫妻中,有超过99%的绝对数量是因为对爱情和恋爱的无知或者错误认知。
在当前没有专业和成系统的恋爱课程开设的情况下,对于恋爱和婚姻,大部分人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这样类型的问题太多了,本质上只源于一个最关键的点: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恋爱认知。
正是因为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伴侣,也不明确自己在恋爱中究竟是怎样的角色,以及自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所以,在这样的混沌状态中,就很容易被身边人的“经验主义”和影视剧中对于爱情的理解所引导,从而建立一个并非是真实自我的恋爱观。
然后,你再用这样的恋爱观去和人相处,当然会问题百出。
有很多人之所以恋爱不幸福、婚姻不幸福,是因为被长辈或者所谓的“过来人”,用口授相传的恋爱经验所误导。
比如说,中国式的教育中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男生应该要让着女生。
这句话乍看上去没有问题,但是却会无形当中树立一个概念:男生是强大的,女生是弱小的。再延展一下就是:男生是高等的,女生是低等的。
除此之外,很多恋爱中非常常见的日常行为,也跟这个观点挂钩。
比如说,一个女生常常抱怨自己男朋友这做得也不好,那干的也不够利索。这个男生做事情慢了被说墨迹,快了被说不仔细。总之是做也不对,不做也不对的状态。
所以,大部分人在这种“先天不足,后天扭曲”的恋爱观念中,越走越偏。
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讲,你自己从来都没有形成一个自我认同的恋爱观念,对方肯定也没有,两个都不知道恋爱为何物、自己需要什么的人走在一起,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说,不光是大学应该去开设恋爱课程,而且成年人也应该必须学习恋爱这门课程,掌握经营爱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