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记者手记

为了帮孩子们“治愈童年”

他的这些话值得听一听

1988年出生的周新雨,是重庆医科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导”。

他带领团队主攻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研究,立志围猎“心灵感冒”。在重医附一医院精神科,记者见到正在工作的周新雨——

他面前17岁的高三女孩,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患上抑郁症。女孩低头不语,周新雨语气轻柔地几番询问,她才低声回应了两声“嗯”。周新雨观察推断,女孩有过自残行为。果然,女孩撸起袖子,手臂上是一道道小刀的划痕……

9岁“写诗女孩”

震撼到他

——————————————

周新雨土生土长于重庆垫江县,后考入重庆医科大学攻读神经内科,如果循规蹈矩地做选择,他应该去神经内科工作,每天和各种大脑疾病打交道。但是,“剧情”并没有这样发展。

在他的导师、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谢鹏教授的指引下,周新雨接触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这个心理疾病,这和他神经内科的专业不算吻合,但却令他着迷。

彼时,他跟着导师上门诊,接触抑郁症患者。有一次,他碰到一个9岁的抑郁症女孩躲在妈妈怀里哭泣,他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女孩的妈妈递上一个纸团,纸团上是女孩的铅笔画和一首诗——

“你是坏种子

不发芽、不长大、也不结果

你该被打碎

你枯死

被烧焦无妨

就永远留在孤独中吧

你不会变好”

这首诗让他深受震撼。他无法想象,一个9岁女孩,是怀着多么绝望的心情写下了如此绝望的诗。那一刻,周新雨萌生一种冲动,就是用尽全力去做研究,用专业去帮助这群孤独无助的孩子。

2016年,周新雨博士毕业后,没有到神经内科,而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到精神科做医生。他的母亲无法理解,为什么儿子要去精神科跟“疯子”打交道。

“很多人对精神科和精神疾病心存偏见。”周新雨深知,母亲也曾是偏见者之一。而事实上,抑郁症是可被治愈的“心灵感冒”,治愈方法包括心理疗法、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

但儿童抗抑郁症的药物疗法一度存在“卡脖子”问题。“儿童不是小大人,因缺乏疗效和安全性论证,可用于孩子的抗抑郁药少之又少。”他决定向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发起进击。

周新雨带领团队启动“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大数据研究”项目。起初,他们的目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要建立全球首个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试验数据库,系统比较哪些抗抑郁药物用于儿童青少年,是相对有效和安全的。

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联络国内外的相关作者,搜集到大量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原始数据资料。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市场上其中一款成人抗抑郁药物,对儿童青少年是相对有效安全的,论文在国际顶级综合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一经发表,很快震惊业界。“不仅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权威医学指南收录,也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和中国药监局等纷纷改写了药物说明书,明确该药可以用于中重度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

这个研究过程有多艰辛?周新雨回忆起一个小插曲——论文发表前一周,团队发现文中一个无关大局的数据出错,周新雨坚持“不留任何瑕疵”,团队所有人几乎不眠不休,一天工作20多个小时,最终完成数据修改。

“这篇论文,有效规范了世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案,标志着重庆在该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周新雨的导师谢鹏教授的这句话,援引自国家卫健委主管期刊《健康报》的评论。

手臂伤痕累累

少女却说:不痛

——————————————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常伴有自伤自残行为,甚至有自杀念头。

和文中开篇提到的女孩一样,周新雨的另一个病人玲玲(化名),也是17岁,雪白的手臂上,也横七竖八地缠绕着自伤的痕迹。

他问女孩:“痛吗?”

得到的回答很坚定:“不痛,因为心里的痛,远比身体更痛。”

“她是想用肉体上的疼痛,掩盖心灵上的疼痛,从而寻求一种平衡。”周新雨和孩子交流后得知,玲玲父母离异,父亲平日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当孩子提出“压力好大,不愿意上学,活着没意思”时,父亲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周新雨诊断,玲玲已是重度抑郁。住院治疗两周后,玲玲情况好转,但出院后仍需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巩固病情。

“孩子是家庭的影子。”周新雨说,他接触的青少年病人中,有的是因父母离异遭受心灵创伤;有的是一直成绩优异被“高高捧起”,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失败;还有的则是父母施压过大,孩子需要被迫接受“被安排支配的人生”。

中国有一组最新研究数据——2021年5月,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公开发表。流调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占3.0%。

“这意味着,每100个孩子中,就有3个患有抑郁症。”周新雨补充说。

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又如何?

周新雨率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平台,对重庆市16个区县、200多所学校、近20万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结果显示,13.06%的学生存在一定抑郁症状,农村留守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

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孩子?

周新雨决定组建“阳光心语”志愿者服务队,农村留守儿童是他们帮助的重点群体。连续两年来,志愿队走进重庆多个区县,为500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开展免费心理健康筛查及义诊,举办20余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高危学生长期随访……2020年底,这支服务队摘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周新雨也因此上榜“2020年度重庆市十大公益人物”。

不吃早饭的孩子容易抑郁

他拿自己举例,捎话给家长

——————————————

眼下,周新雨团队正在开展“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早期预防”相关研究。其中一个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不吃早饭的孩子得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吃东西可以刺激人体激素正常分泌。”周新雨解释,长期不吃早饭的孩子,无法通过食物来获取足够的满足感、兴奋感,兴奋激素减少,久而久之,就会更容易致郁。

另一项在重庆地区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开展自伤自残行为,父母的知晓率仅有2%。“这说明,父母和孩子的缺乏足够的交流沟通。”

周新雨认为,儿童青少年抑郁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它与童年心灵创伤、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密切相关。家庭和学校,都是预防孩子抑郁的“主战场”。

周新雨拿自己举例说,尽管他常常被身边人称“学霸”,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在重庆垫江县城生活学习,学习成绩也从来和“状元”“第一”靠不上。进入重庆医科大学时,他的高考成绩也只比重点本科线略高。

虽然家庭条件不算最好,但家庭氛围却非常民主——高中时,他原本就读垫江县最好的高中,因为不适应,他提出转学到相对一般的高中就读。周围一片反对声,只有父母强烈支持他,理由是“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大学报考专业,父母同样尊重他本人意愿。

大学本科期间,他凭借热爱和钻研,连续发两篇SCI论文,国内两所顶尖高校纷纷向他抛下“保研”橄榄枝。这次选择至关重要,但父母还是那句话:“你自己审慎做选择。”最终,他选择跟着导师谢鹏教授留在重庆。

“你可以看到,我的父母有多民主。”周新雨由衷感慨,把孩子的事交给孩子自己掌握,给予建议却不强迫支配,这种放手是信任、也是尊重。

围绕个人成长经历和研究经验,对于预防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周新雨想对家长们说这几句话——

1.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夫妻关系融洽是核心,毫无疑问,13岁之前遭受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2.给孩子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给孩子建议,而不是支配,让孩子有空间安排自我,有隐私可以保留。

3.建议精神奖励孩子,倡导“延迟满足”,不要总是一哭一闹就满足他的需求,而是要让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才给予奖励,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得到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漫长努力的过程。

4.保持三餐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两者都能给孩子带来心灵满足。

5.研究表明,喜欢运动的孩子,有发自内心兴趣爱好的孩子,不容易得抑郁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连肖/文 陈洋/图 视频 受访者/供图 林楠/主持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举报/反馈

华龙网

103万获赞 63.1万粉丝
主流媒体 重庆门户
华龙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