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站对面一公里处有一个古荷花池,紧邻新华路,在荷花池的北面有个古楼广场,周边高楼林立,在广场中间有一处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特别的显眼,它就是新建的闻远楼。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明代,那是明代光宗年间(距今约四百多年前),在荷花池畔耸立着一座古楼,它就是闻远楼,坐落在老城东北部,新东门以西,老衙门口东侧,它横跨在新华路上,高约七丈,上下一色的青砖灰瓦,古朴而典雅,墙体四面曾下大上小,称为斜锥式建筑,这样的建筑更突出其雄伟稳固壮观。

整个楼分上中下三层,底层最高,约有四丈,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拱形门,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五尺,可以容纳两辆马车通行,在南门的正上方悬挂“”海天锁钥”四个大字,充分显示了闻远楼耸立在海天之间的气势。在中间悬挂“闻远楼”三个字,闻就是听,远就是远方,形容声音传播远方,或者站在高处望向远方的意思。(闻远楼也叫钟鼓楼)就是给人们传播钟声报时的鼓楼。

在东门的上方有“镇海”两个字,古时候沧州紧邻沧海,而且沧州城地势低洼,水患比较多,和铁狮子相呼应,都有镇水患之意。

在南门的上方有“阜民”两个字,象征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生活富裕的意思。

在西门有“望瀛”两个字,瀛有水意,意思望向大海,或者望向运河,也或者望向瀛洲,明代沧州归瀛洲管,(瀛洲今河间)。

北门有“拱極”两个字,众星要以北极星为中心,环而拱之,意思是天下要以朝廷为中心。另外北门是通往楼上的门,有坡道和楼梯,坡道很宽很缓,楼梯是青砖筑成,楼梯很窄而陡,只能供两个人并行。

我们在看闻远楼的二层,四面是看台,看台里面是四根粗大的红色圆柱,四面共16根圆柱支撑,二层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巨大圆洞,向两只眼睛望向远方,四面外檐都是飞檐斗拱,檐角下面挂着风铃,风吹过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四面檐上分别排列着走兽龙狮马象等。

在古时候沧州人有登高远望的习俗,每逢九九重阳节这天,无论男女老少,相互搀扶,登楼望远,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古时候“”闻远楼”是比较高的建筑了,因沧州没有高山,所以老百姓选择闻远楼登高远望,站在闻远楼上,东看茫茫沧海,西看京杭大运河,近看整个沧州城,清真寺、文庙、城隍庙尽收眼底,还有三大名楼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和闻远楼交相呼应,形成了一幅祥和而生动的画面,这才是古时候沧州的真实写照。

在二层里面供奉的是魁星爷,所以二层也叫魁星楼,魁星一身彩色雕塑,坐在高大的高台之上,高约7尺,坐东面西,魁星右手握一只大毛笔,左手持墨斗,右脚踩一只大螯,意为“独占鳌头”“一举夺魁”。魁星是科举考生,文人墨客必拜的神灵。在那时候附近的科举考生和文人墨客都会来此参拜,以祈求“金榜题名”,“一举夺魁”。

我们在看三层,三层是最小的一层,和二层格局相似,有八根红色圆柱支撑,外檐也是飞檐斗拱,在三层的里面正中间挂有一口巨大铁钟,高七尺,粗五尺,壁厚七寸,用粗大的木棒敲击嗡嗡作响,声传数里,整个沧州城都能听得见。

在上世纪早期,有一个白三爷,家住闻远楼以西二里左右的石牌坊村,满族人,长得高大魁梧,白色胡须齐胸,他每天都会按时来敲钟,早、中、晚三次,他敲钟是有节奏的,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沧州人,就是伴随鼓楼的钟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淳朴而简单的生活。

但是在1937年改变了沧州城的命运,那就是日本人侵占了沧州城,并且把鼓楼“自由”两个字让侵略者换成了“中日满协同一体”“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标语,可见侵略者的野心。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再也没有看见白三爷的身影,直到1947年,沧州城迎来了曙光,人民解放军开进沧州城,沧州城宣布解放,白三爷从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那会已经不用再敲钟了,随着社会的变革,洋钟和洋表已经普及了。

闻远楼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清光绪八年的重新修建,经历了炮火的洗礼,但是终究没有逃过它被拆除的命运,在1957年修建第一条柏油路,也就是新华路的时候被无情的拆除了,据附近老人描述,拆除后的大铁钟就遗弃在新华路南便道旁,大概有十来年的样子,最后不知弄去了哪里?

今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为了再现闻远楼辉煌,时隔六十年后,在原址以北一百米左右的鼓楼广场,采用原来鼓楼的建筑原貌,从新建起一座仿古楼,它就是本文开头描写的闻远楼。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点个赞。

假如闻远楼没有被拆除,现在还在新华路的中间,往来车辆绕楼而过,我们在登上闻远楼,脚下是千年古荷花池,东面是火车站,西面是古运河,仿佛之间闻远楼正在向人们见证沧州城的历史和发展,周围高楼大厦包围其中,一个新的沧州,新的大都市正在走来!完

举报/反馈

陈小二看世界

32.7万获赞 2.3万粉丝
旅游,户外,美食,看大千世界,品百味人生
旅游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