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林子  黄河三角洲,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成。黄河尾闾在扇面形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也随着河口的摆动而向外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才有了我们脚下这块新生的土地。
我们带着一种久违了的期待,来到这里。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处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结合部,濒临渤海。三角洲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0米以下,西南部最高程海拔28米,东北部最高程海拔不足1米。
1855年黄河改道,揖别了江淮,复归山东,夺大清河入渤海。黄河在东营一带形成了50多条分叉,导致尾闾流路不断变化,经常出现决溢、改道、迁徙、摆尾。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梳理河道,截弯取直,人工改道,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入海流路。
有趣的是,黄河三角洲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淮河水系都拥挤在这里。奇怪的是,黄河北岸大坝以外属海河流域,黄河南岸大坝以外属淮河流域,黄河两岸大坝之间的狭长地带及入海口附近的区域属黄河流域,这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其实,也不奇怪,黄河原本不是在这里发育、生成、壮大,它挤在这里,只是在此夺大清河入海,借道而行罢了。不仅在黄河三角洲,在整个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大体上都是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以北为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历史上,黄河走了,夺江淮入黄海,脚步匆匆,义无反顾,决溢,淤积,改道,摆尾,给江淮人民带来了不尽的灾难。改道后,在江淮大地留下的风沙、内涝、盐碱……
近代,黄河又回来了,重归故道,如雷霆万钧,气吞山河,通天彻地,挟沙带雨,重塑重造了这里。据记载,从1855年黄河改道复归,在黄河三角洲挟沙填海造陆累积6000多平方公里,沧海桑田的神话每天都在这里演绎着,形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河流三角洲。现在的东营市,面积仅8243平方公里,是黄河造就了东营。换句话,东营是黄河从黄土高原搬运来的。
为了看清黄河入海的真实情景,我们乘坐小型直升机,沿黄河主流入海口顺流查看。直升机在距离地面240米的高度低空缓慢飞行、盘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黄河入海的壮阔景观。
当河水冲出河口,失去了两侧堤坝的约束,主流立即分散在漫流区呈放射状游荡。主流迅速扩散,水流迅速变浅,泥沙迅速沉淀,在原来稳定的泥滩上面,很快形成了一个扇面状泥流。这个扇面状泥流,受落差惯性的作用,疾速前行,迅速入海。黄河泥流借惯性冲击力前行,遇到海水,立即与海水的阻力形成一个强大反作用力,划出了一条巨大而清晰的黄蓝交汇弧线。由于彼此相互作用力的强大,这条长长的黄蓝弧线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眼前,黄蓝两股力量犬牙交错,激起的浪花起伏涌动,远处,蓝蓝的天空与浩瀚的大海融汇在一起,海天一色,无边无际,蔚然壮观。
黄色的河水像一位不速之客,借助自身强大的冲击力,冲向大海,蓝色的海水在顽强地阻挡着河水的前行,黄蓝两股力量在相互咬合着、抗争着、持续着,随着彼此力量的消涨,黄色渐渐被稀释、变淡、隐没,慢慢散去、消失、平静下来。水流千遭归大海,黄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融入了大海。大海接纳了黄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黄河从雪山走来,历经千年万年,走过千里万里,跨越千山万水,贯通千沟万壑,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在此汇入茫茫大海。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一块新生湿地,是近百年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的陆地,属海相沉积平原区,现在每年仍有十几亿吨泥沙流入大海,大约每年以3公里速度向渤海推进,正常每年造地三到四万亩。
这片湿地生态原始。在河、海、陆的交互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海、泥滩、沼泽、河流等丰富多样的湿地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动植物展示馆资料显示,湿地内有陆生动物生态群和海洋动物生态群,记录在册的野生动物达1630种。湿地内植被覆盖率达到56%,拥有685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俗话说“生态好不好,看鸟就知道”,这里鸟类已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每年还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魚类在此产卵繁殖。丰富多样的生物,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和动植物天堂,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初冬时节,天气有些寒凉,我们沿着木栈步道进入湿地深处,还是能感受到这里的勃勃生机。海风吹拂,水草摇曳,几只鸿雁、斑头雁在水中小沙岛上栖息,一片安详。走在三角洲公路上,随时可见白鹳在电线杆上搭筑的鸟巢,据说鸟巢很大,直径1米至1.5米,白鹳机警地望着四周的动静,护佑着巢中的幼鹳。据说全球东方白鹳仅4000余只,这里累积繁殖超过1300只,东营已成为真正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湿地,是多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黄河三角洲岸线在不断对外扩大,面积在增加,加上水质保护优良,可以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好这块年轻的湿地。其实,生物多样、丰富的地方,生态往往更脆弱。动植物群落、链条,任何一个环节、一个物种遭到破坏,再修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保护永远是第一位。保护,才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功能健全的生物圈,诚如荀子所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理念经历了驯水、取水到亲水、护水的深刻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迎来了“协同治理”的大合唱,上中下游、水上岸上、山上山下、地表地下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山山水水从来无小事。江山,从字面看就是“山水”。治河理水是关乎社稷民生的大事,清康熙帝曾有对联“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也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治黄,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事。一部中华民族史,也可以说是治河理水的历史,是多难兴邦的历史。
今天的黄河,两岸生机勃勃,大河脉动强劲有力,正在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保护黄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计。(完)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0万获赞 196.5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