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前区域教研基本都有“主题”名称,但是存在评课偏离主题、议课不能回归主题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区域主题教研低效、形式化,不能围绕主题提炼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中坚持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建构了“教研—培训—科研”深度融合的区域主题教研实践策略,并提炼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在作业减负、教材解读、小组学习、课堂活动、活动类作业等方面的教学策略。
在此,笔者在分析区域主题教研提炼教学策略原则的基础上,以“体验性学习的活动设计策略”主题为例,分享在区域主题教研中提炼教学策略的基本路径和要求。
区域主题教研提炼教学策略的原则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教学环境中建构教学要素适切结构的方法、路径和具体措施等,是主题教研的目标指向。为提炼主题指向的教学策略,在区域主题教研活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区域教研员、执教者和观课者是区域主题教研的参与主体。在主题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执教者、观课者分别从引导者、体验课例者和观察体验者的角度感知活动主题,并运用各自的教学教研经验分析解决主题指向中教学问题的要素与结构。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使区域教研员、执教者和观课者从不同的研讨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分享教学经验,为提炼主题策略提供丰富的假设。
二是主题课例具有原生性。主题课例是提炼教学策略的原生地,应当真实、完整地呈现教学过程,形成教学要素比较完善、教学过程比较完整的公开课。在被诟病的公开课“表演”现象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在公开课之前,而执教者展示的公开课里只呈现学习结果。而主题课例的原生性使观课者能够及时感受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潜在的经验和智慧,并及时与执教者交流。
三是主题策略具有生成性。主题教研就是针对某个(类)教学问题,分析执教者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课堂要素结构的优化,提炼主题策略。在主题教研活动中,一方面执教者的教学策略是在执教者与学生的课堂交互中生成的,另一方面观课者发现并表述执教者的教学策略是在教研员、执教者和观课者的评议互动中生成的。主题策略的生成性使执教者和观课者的潜在教学经验和智慧获得显性认知。
区域主题教研提炼教学策略的基本路径
依据异质原则划分讨论小组。每学期我们至少组织两次区域学科教研活动。将参加活动的观课者按照城乡结合、老中青互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异质原则划分为若干讨论小组(10—20人/组),由区域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长。异质原则划分讨论小组的目的在于使同一小组的讨论中能够呈现更多观课视角和观点。
聚焦区域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我们在观课、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当前区域内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在要素、结构、任务、分工等方面都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确定了“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区域主题教研的活动主题。
分解活动主题,开展专题学习。在主题确定之后,我们组织执教课例的教师和担任分组讨论的组长围绕活动主题展开专题学习。在专题学习时,主持活动的区域教研员要基于“体验性学习课堂活动”的概念内涵,从要素、结构、任务、分工等维度,提出关于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观点,建立课堂活动设计策略的主题纲要结构。与此同时,教研员还要围绕这个框架组织执教课例的教师和学科中心组成员理解这些观点。
呈现活动主题,打磨主题课例。选择对主题有领悟的教师执教课例。执教者依据教学进度,将专题学习时领悟的理念与方法呈现在课例中,进行自主设计,并在任职学校的团队中打磨,形成教学要素比较完善、教学结构比较完整的公开课,即主题课例。我们的主题课例形式可以是同课异构或者异课异构。
围绕活动主题,组织观评课例。首先,我们组织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集中观察课例。然后,分组进行课例评议。在观察课例前,区域教研员要向教师们强调观课的重点,即活动主题。在分组评议课例时,组长要结合主题纲要的维度,引导教师对课例进行讨论,提出不同视角的观点。在分组评议课例时,小组汇报员全程记录组内教师讨论时发表的各种观点和感受。
通过专题讲座提炼主题策略。在小组讨论后,区域教研员首先听取各小组汇报的观点和感受;然后将各种观点及时归纳,形成策略;最后,区域教研员再将及时归纳的观点和策略与专题学习时建立的主题纲要进行关联,向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开展“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区域教研员要对主题纲要结构进行丰富、完善。
以上流程是我们在区域主题教研活动中提炼教学策略的基本路径。在实际的活动中,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善、概念清晰的系统化主题教学策略的建构需要多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提炼、丰富和完善,才能进行推广应用。
区域主题教研提炼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要提炼具有推广性、价值高的教学策略,区域主题教研还需要符合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教研员要参与活动全程。在主题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通过阅读、观察、对话、设问等方式,全程参与各活动环节。教研员还必须通过专题学习在讨论前建构主题策略的理论框架,并在活动中对提炼主题策略进行及时的理论引导,及时捕捉执教者和观课者关于主题策略的智慧火花。
第二,执教者要反馈教学感受。在主题教研活动中,执教者要通过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等方式,反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包含执教课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获得的启示等方面。由此,可以帮助教研员和观课者理解主题策略的内涵、外延、实施条件或存在问题,从而建构更丰富、更系统的主题教学策略。
第三,观课者要分享主题感悟。在主题教研活动中,观课者要通过描述教学片段、陈述个人经验、分析教学问题等方式,分享关于主题策略在概念、观点、困难等方面的感悟。观课者的感悟来自对执教者的观察,既是对自身教学经验的重构,也是对执教者教学智慧的编码。通过重构和编码,生成基于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作者袁小梅系重庆市长寿区初中政治教研员,赵明系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2期)
作者:袁小梅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