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悦阳

不同于京剧的帝王将相,昆曲的文人情调,川剧的热辣火爆,尽管越剧擅长表现的总是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特点,但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越剧的细腻婉转,清丽曼妙,特别适合表现古典女性的温婉气质,因而具有别样的魅力。“袁派”塑造的崔莺莺、祝英台给人领略到了封建时代大家闺秀的丰富内心,“傅派”演绎的敫桂英、刘兰芝,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鲜明性格,“王派”创造的林黛玉、孟丽君、鲤鱼精等角色,更是那样鲜活多彩,独具个性与魅力……而在众多越剧旦角流派中,金采风老师创立的“金派”艺术,其表现的诸多古典女性形象,恰好展现了封建时代女子面对爱情、家庭、婚姻,最真挚且善良的品德。

金采风(前排右一)与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等越剧姐妹在一起
曾几何时,一曲“官人好比天上月”,几乎成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名曲,而金采风生动、鲜活,充满闺秀气质的唱、念、表演艺术,也深深刻印在观众心中,仿佛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家庭妇女形象,就是采风老师所塑造的角色那般,令人难忘。
2022年1月10日,带着对越剧艺术的无尽不舍与深情厚意,92岁高龄的金采风老师驾鹤西去。她的离世,使得越剧开派宗师又少了一位,也为冬日的上海,平添一抹哀伤之色。
金采风,1930年生,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生于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6年,金采风考入袁雪芬创立的雪声剧团,初学小生。当时剧团里没有老师,全靠学员一边跑龙套一边自学。生活非常艰辛,又挣不到钱,眼看身边同期的学员纷纷离开了,金采风也心生去意,于是下定决心跟袁雪芬老师辞行。当时没有表示什么的袁老师,过了几天竟然特意来找金采风:“采风啊,你既然来了,已经学了这么多日子,丢掉了也可惜,就不要回去了,留下来吧……”见大名鼎鼎的“越剧皇后”说得那样亲切诚恳,年轻的金采风几乎没有多考虑,就默默地点头留下了。

青年时代的金采风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下来的金采风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到电台去唱一个新编剧目《戏迷传》,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范(瑞娟)派、袁(雪芬)派、傅(全香)派等八个流派的唱腔,没想到金采风一唱成名,渐渐地,越剧观众都知道有一个多才多艺、嗓音嘹亮的金采风。她也逐渐增加了演出机会,崭露头角。之后,她转入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一起,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
应该说,金采风的成熟与成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夏,她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1955年又随团入新建的上海越剧院,1960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她曾不无自豪地表示:“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越剧演员!”
她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其唱腔师承“袁派”,但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行家戏迷称为“袁腔金唱”,又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吸收“傅派”、“范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金采风与傅全香大姐合影
最终,一部《碧玉簪》成了她的代表作,金采风从此脱颖而出,成就了至今流传甚广的越剧“金派”艺术——其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令人听罢难忘,且琅琅上口,传播度很高。
金采风代表作《碧玉簪》之李秀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金采风能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对传统的四工腔,在音调板式、润腔处理等方面加以丰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譬如《盘夫》这出戏,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几乎每个越剧旦角演员都会演唱,有“女子越剧花衫鼻祖”之称的施银花在上世纪30年代就录制过唱片,非常流行。金采风的演唱,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剧中“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原来唱腔处理比较简单朴实,金采风将原来的[四工腔·中板]发展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唱腔主体部分八句主要吸收施银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唱腔中糅进了委婉的[尺调腔]润腔因素,显得更细腻、优美、精致,其感情色彩也更浓郁。
金采风代表作《盘夫》之严兰贞
再如《碧玉簪》,本身也是越剧骨子老戏,其中的“三盖衣”是核心唱段。金采风的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以迟缓的[尺调腔·慢板]开头,后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调板],中间用叠句唱法描述紧张胆怯的情绪。特别到了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在一声凄切的哭腔后,转入对定亲回忆的叙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时则转入急切的[嚣板],最后一句以传统的[清板]落调结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转散,生动刻画了李秀英善良纯真、关爱丈夫的贤良品格,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金采风代表作《碧玉簪》之李秀英
无论是忍辱负重的大家闺秀的李秀英,抑或是个性鲜明的相府千金严兰贞,或是一代名后汉文皇后……金采风塑造的角色多为古代善良、真诚、美好的闺阁女子,因其细腻、丰富、注重细节的表演,使得这类看似相近的角色,却显得毫不雷同,千姿百态,各具特点。无疑,金采风所塑造的古典女性形象,也成了越剧这一剧种最为擅长且最受观众认可、欢迎的艺术特点。

《汉文皇后》剧照

除此之外,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金采风一改戏路,还曾成功地演绎出“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凤辣子”王熙凤一角,同样获得巨大成功。
金采风扮演的王熙凤与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堪称经典
但对这一角色,一向要求精益求精的金老师始终表示“自己并不满意,不如徐玉兰、王文娟大姐塑造的形象那么鲜明生动,还是有很多不足”。由此可见老艺术家的敬业之心与谦虚态度,令人感动。
金采风与徐玉兰演出《红楼梦·读西厢》
熟悉金采风的越剧观众都知道,她的成功,与丈夫、著名越剧导演黄沙息息相关,可谓功不可没。从当年成名之作《碧玉簪》起,黄沙导演就给了金采风艺术上的大力支持,他们夫妻在艺术上有说不完的话题,讨论剧本,研究唱腔,一起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每回金采风在接受采访时说起黄沙,脸上总是洋溢着甜蜜与幸福的微笑。

她曾回忆:“我们两个人婚后相处都遵守一个原则:我尊重他,他尊重我。我们是夫妻,又是艺术上的挚友。我们之间,谈论生活上的问题很少,多的是谈论艺术上的问题。其实我们是把各自心中的爱都倾注在艺术之中。我演出的作品如果获得成功的话,总有他一半的辛劳,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和孙道临、王文娟这对艺术夫妇一样,金采风与黄沙的戏剧因缘,也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如金采风所说的那样:“在越剧从最初’的笃班’到发展成为大型的舞台剧的过程中,黄沙和他的同时代的一些涉猎过新文艺的读书人投身进来当编剧、导演,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吃透了戏曲传统的特点之后,再因地制宜地把话剧、电影之类的表现手法有选择地糅合进来,不是硬渗,不是强加,更不是把越剧变成加了唱的话剧。”
黄沙和金采风
与众多越剧老姐妹不同,金采风到了晚年,依旧保持旺盛的表演状态。多数情况下,演员随着年龄增长,表演状态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而在金采风身上几乎看不到这种现象,她在晚年的表演状态有时不降反升,特别是塑造的杨贵妃、汉文皇后、许广平等角色,较之成名之作李秀英、王熙凤、严兰贞等,似乎更具别样韵味。

金采风晚年代表作之一《汉文皇后》

因此,她的舞台生命也十分漫长。1993年,金采风在美国纽约获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13年,为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大型越剧《舞台姐妹情》上演,83岁高龄的金采风再度登台,扮演许广平先生身边的好友“李大姐”,剧场中响起熟悉的“金派”旋律,观众聆听耄耋之年的金老师再度唱起新腔:“鲁迅笔下祥林嫂,好比那身边千万女同胞。一声呐喊问苍天,唤醒了睡狮把人心召……”台上台下,掌声如雷,这也是金采风老师最后留给越剧观众的舞台绝唱。
金采风晚年绝唱,《舞台姐妹情》之李大姐
舞台上的金采风,光彩夺目,演绎出千姿百态的古典女性形象,舞台下的金老师,谦虚质朴,低调善良,即使年过九十依然保持着对越剧的热情,在指导学生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史燕彬等时,她总是不遗余力,而这些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习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代宗师谦逊、宽容和善良的美德,一如其所塑造的众多贤惠善良的女性角色那样,娴雅文静,清丽自然,令人永难忘怀。
举报/反馈

新民周刊

236万获赞 32.3万粉丝
深度和角度——这就是我们能做的
新民周刊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