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最早的出处,是来自名校学霸的图片: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着自行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后者甚至成为了“卷王”登上热搜。
虽然在学习生活中“内卷”经常被用来作为对同伴压力的吐槽。但是我们不会否认,学习伙伴带来的并非只有压力,也会有帮助与支持,甚至是进步的驱动力,这种以教育环境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可称为“同伴效应”(peer effects),有时也称作“同群效应”。
有关“同伴效应”的研究起源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针对社会互动对不同个体产出影响进行的探索。在教育学中,“同伴效应”一般指在同一学校、班级或在年龄和背景等方面相似的群体中同伴的背景、行为或产出等对学生自身产出或行为的作用。
那么,同伴的个性特征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经济学教授Bart H. H. Golsteyn,(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经济系副教授Arjan Non, 苏黎世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Ulf Zlitz于2021年4月在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发表论文“The Impact of Peer Personali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研究发现,那些与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同学互动更多的学生成绩会更好,而这与优质社交网络的搭建有关。
Part 1 研究背景
同伴(peer)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角色,同一教室、社区或工作团队的成员都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同伴群体环境。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到同伴效应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包括教育、收入、就业以及危险行为等。
Roman Andres Zarate在其2019年的论文中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个人社交及学习能力的塑造是否受到了同宿舍室友的影响。
文章发现,室友的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显著影响;进一步地,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高学习能力的室友甚至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本文与上述论文的检验方法类似,即都利用了随机实验的识别优势。但是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为同伴效应的存在提供了证据支持。
1)不同的实验背景:随机分配的小组教学方式
2)不同的研究对象:学习伙伴的个性特征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3)更细致的机制分析:提供了多维度的机制分析,强调了社会网络的作用
概括来说,本文借助荷兰一所商学院分组教学的随机实验背景,探讨了同伴个性特征在教育产出方面的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那些与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同学互动更多(即“同伴坚持程度”更高)的学生会获得更高的成绩,并且这一效应是持续性的。这种积极影响可能来自于人脉关系的积累,即“同伴坚持程度”高的学生可以建立优质的社会网络,从而长远地改善学业表现。
Part 2 随机实验
论文收集了荷兰一所商学院大约4300名学生的数据。学生必须在第一年修读八门必修课程和两门短期技能课程(skills courses);第二年和第三年,学生选择专业和选修课。论文采用的是第一学年必修课程的学业表现数据,因为必修课程是集中组织的,且考试形式主要是机器评分,具有可比性。
商学院的教学按课程章节推进,各章节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同学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互动,这一同学群体将是论文分析的重点。每组学生通常每周两次会面讨论课程材料,相互提问并解答。学生的小组由学院的课程安排部门通过电脑进行随机分配。该部门与学生素不相识,也没有时间特别关注个别学生,且排课计划不显示学生以前的成绩、性别或个性特征,因此,学生不会干扰排课,该过程属于随机分配机制。
Part 3 数据来源
1. 商学院的课程安排部门提供了所有小组分配的数据。
2. 考试办公室提供了有关学生课程注册、成绩和学生背景特征如国籍、性别等信息。
3. 用以机制分析的在线课程评估数据。评估调查包括学习时间和对讲师及小组互动学习两方面的打分。关于讲师的评估问题包括“导师能够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导师热心于指导我们小组”等。关于点对点互动的评估问题包括“与我的同学一起参加辅导小组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主题”、“我的辅导小组运作良好”等。
4. 用以度量四种个性特征指标的问卷数据。指标的构建基于2012-2016学年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完成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是该课程必修作业的一部分)。
四种特征包括:
1)坚持:反映了学生的勇气,即在面对挑战时有多大程度上一直试图解决问题。
2)自信:测量了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出色和取得成功的信念。
3)焦虑:反映了学生对学业成功的担忧和紧张。
4)风险容忍能力:反映了人们参与风险行为的意愿。
每个问题的打分范围为1-7,论文在每类问题之间进行标准化,得到最终指标。
Part 4 主要结果
1. 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是否能预测他们的成绩?
GPAi=Pi'+Xi'+i
其中,Pi包含四项特征,Xi包含性别、国籍以及年份×学习项目的固定效应。下图显示,所有特征都与GPA显著相关,坚持及自信和GPA正相关,焦虑及风险容忍度和GPA呈负相关。
2. 学习伙伴的个性特征是否能预测他们的成绩?
Aicg=ppg-i'+Pi'+Xi'+ic+icg
其中,PPg-i为除学生i以外的四项特征的组内平均值,也就是文章所关注的“学习伙伴的个性特征(peer personality)”,ic为个体×课程固定效应。下图显示,“同伴坚持程度”更高的学生会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此外,“同伴风险容忍能力”会对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自信或焦虑与成绩并无显著相关。
3. 检验随机分配的假设:看学生自身与其学习伙伴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关
结果显示,所有系数都很小且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证实了截面分配是随机的。
Part 5 机制分析
为什么学习伙伴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学业成绩?文章提出了几个猜测:
1. 面对坚持不懈的学习伙伴,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时间更长。
研究者在这里使用学生自己汇报的(self-reported)学习时间进行测量,但并没有发现显著结果。文章也提到这一测量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学习时间不等同于努力程度。
2. 坚持不懈的学生会激励教师主动提供更好或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依据学生对老师教学和课程质量的评价,并没有发现它们会受到同伴个性特征的影响。但这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主观评价产生的偏误。
为此,论文以小组学生的课程成绩来客观衡量老师的教学质量。下表结果可能表明,高质量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在“同伴坚持程度”高的小组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论文只掌握了部分教师信息,因此无法确定教师质量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同伴效应。
3. 当分配到“同伴坚持程度”高的小组时,学生会因为加强与优秀同学的互动而提高成绩。
论文发现学习伙伴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或大一整体的成绩有显著作用,说明同伴效应是非暂时性的。这可能是因为与坚持程度高的同学交流互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同时积累优质人脉关系,从而在当前和未来的课程中受益。
为了进一步探索社交网络的机制,作者团队从2018年开始在第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在第一节课期间,您被分配到一个辅导小组。请按照重要性顺序提供最多三个与您互动最多的小组学生的姓名。”
下表显示,那些被随机分配进“同伴坚持程度”更高的小组的学生,更可能与坚持程度高的同学互动。由此可以印证,学习伙伴的个性特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积极的社会网络,从而提升他们的长期学业成绩。
Part 6 结论
本文着重于同伴效应的一个新方面,即个性特征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坚持程度”高的学习伙伴会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同学的风险承受能力、自信和焦虑则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重要的是,文章发现了一种有关人力资本累积效应的机制:在学习之初遇到坚持不懈的学习伙伴可能会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学术回报的社会网络,进而对学业表现产生长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