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变态”原本是一个生物学词汇,指的是某些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当中,形态和构造上经历阶段性剧烈变化。
有些器官退化消失,有些器官有变化、得到改造,有新的性状发生出来。之后也被引用至心理学领域,指的是个体在精神上出现的这些异常变化。
相信人们对于这一词汇都并不陌生,甚至会经常使用。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启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存在的“变态”数量并不在少数,甚至在你身边就会存在许多这样“变态”的人。
并不是只有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实际行动,才算得上是变态,有的人只要有一些言行,就能够体现出这样的事实。
作为群体性动物,我们难免会与身边的人进行各种接触,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发现身边这些“变态”的人呢?
极度自恋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将那些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个体视为是一种病态,所以生活中那些有着与常人不同精神状态和心理的个体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变态”。
相信在你的生活当中,那些极度自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不在少数,至少是存在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状态也可以被称之为是一种“巨婴心理”,即在心理层面的一种不成熟,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无理由的要求身边的人都“围着自己转”,否则就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极行为,体现出消极情绪。
有这种心理的人十分类似于那些要求成年人给自己买糖吃,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哭闹的孩子。
与这种人交往是十分令人疲惫的,因为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肯定会有自己的需求。
当你发现自己身边存在这些一味强调自己的需求,不去顾及他人感受的人,那么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最好还是与其划清界限、还自己一个清净吧。
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
情绪是个体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个体平时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其实就可以得知其心理情感水平。
一般那些平易近人的人都是对于自己的情绪有着极高的掌控能力的,他们一般都不会轻易失控,甚至一般都不会在他人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消极情绪。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太成熟,于是在外在表现上,他们的情绪就会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就像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比如刚刚读研究生的小马与刚刚就业的女友晓芳,两人相处将近一年了,日常生活当中的晓芳状态十分正常,甚至还是单位的工作标兵;但是在两人的感情生活之中,晓芳由于对小马“有恃无恐”,就会表现得十分不受控制。
有一次两人才刚刚视频聊天完,准备休息的时候,就是由于小马忘记了对对方说晚安,晓芳立刻“炸”了,她打来电话大吼大叫,对小马表示说自己现在在楼顶,如果现在不过来安慰自己,那么自己马上就跳下去。
小马无奈,从已经熄灯的宿舍当中翻出,打车到女友的住处,却发现对方正在躺着玩手机,叫自己过来只是“想要一个态度”。
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让人十分沮丧,所以当你与人交往时,也应注意对方情绪的稳定性。
暴戾,甚至反社会
“愤青”是前些年网络上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汇,指代那些对于身边各种环境都十分不满,常常发表愤世嫉俗言论的年轻人。
其实这样的群体规模并不小,即便是在成年人当中,也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平日里会表现得比较正常。
然而一旦身边的人是关系比较熟悉的,他们就会“打开话匣子”,将内心的各种负能量、不正常的想法和盘托出,甚至会对于国际大事、国内政策等事情指指点点,发表自己的“高见”。
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不合理的,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不能理解的,只有他们自己才是最正确、最应当被人们所肯定的。
一旦自己遭遇什么不幸的事,那么他们马上便会将之归咎于“被别人害了”。
总而言之,有些人性格十分暴戾,常常会发表一些让人很无语的言论。他们的话没有“把门的”,有时甚至会发表反社会言论。
所以与这些交往时除了要注意自己的感受之外,还要当心不要被其言行所累。
对他人呼来喝去、随意指使
这个标题其实只是一种外在表现,有些如此表现的人内心当中的想法其实是对于他人的轻视。
在他们的世界观当中,自己的存在仿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陪衬”,其存在价值仿佛就是给自己提供各种资源。
比如刚刚入职一家新单位的小张,结识了与自己同一所学校毕业、来自同一个省的小王,两人一开始相谈甚欢,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意味。
然而假以时日,小张发现小王总是借口两人“关系好”,指使自己做各种事情,甚至有时会对自己呼来喝去的。
这导致在别人看来,自己仿佛像是小王的“小弟”一般,两人的地位似乎都不是平等的了。
之后小张痛定思痛,决定开始慢慢疏远对方,谁知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发现新来的另一个同时也有着和自己之前一样的遭遇,成为了“小弟”。他不禁叹息。
我们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对于你自己而言,无论自己当下过得怎么样,一定不要妄自菲薄——作为人的尊严不关乎财富、地位等外在标准。
人生在世,不能被别人当作“工具人”。
总而言之,当你与人交往时,要注意对方是否具有以上这四种特征。如果情况属实,那么最好还是远离对方,还自己一个清净。
- The End -作者| 汤米编辑|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