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冀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而冀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莫过于冀州旧城区。这里散落的每一堆瓦砾,都记述着冀州历史变迁的风雨沧桑;这里流传的每一个传说,都诉说着冀州独特的古韵古风;这里遗存的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冀州昨日的雄伟辉煌。现将冀州旧城的几处古遗址做一简单梳理。
1、鱼种场遗址
鱼种场遗址,位于冀州旧城南门外西南200米处,1999年村民在此挖鱼塘时发现。遗址距地表深约9米,文化层分为3层。第一层厚约2米,为唐、宋时期文化层,出土大量陶器、瓷器等;第二层为战国、汉代文化层,厚约3米,出土遗物有青铜器、陶器、汉砖、瓦当等;第三层为商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约3米,出土遗物有磨光石器、兽骨、夹砂陶器等。该遗址出土器物丰富,时代排列有序,年代跨度大,据出土器物判断该遗址为冀州史前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地区之一,对研究冀州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历史原因,该遗址于20世纪末被水塘所覆盖。2006年始,该遗址被垫土加高建设居民小区。
2、扶柳城遗址
扶柳城遗址一角建起的庙宇与学校。(资料图)冀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扶柳城遗址位于冀州区小寨乡扶柳城村西南角。扶柳城,建于约2500年前,时为一座城邑,战国时属中山国。《战国策》载:公元前297年“赵伐中山取扶柳”。西汉初,在此设扶柳县,东汉属安平国,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泽城县,后废泽城县并入信都县(位于今冀州区)。《太平寰宇记》云:“扶柳城,其地有扶泽,泽旁多柳”。据传此地地势低洼,坑塘多、水多,栽种柳树多。人们行路扶柳而过,又因是县城,故名“扶柳城”。传说,西汉末,王郎追刘秀至信都,信都太守任光率大小官员曾到扶柳城迎接。三国时,曹操曾在扶柳城屯兵80万。2006年后,该遗址仅存瓦砾。
3、汉信都郡古城遗址
汉信都郡城遗址。(资料图)冀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汉信都郡古城遗址位于冀州区冀州镇北关村西部,是汉代信都古城西面的一段土城墙,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总长约4500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东北接衡水湖中隔堤,两侧是大片洼地和坑塘以及少量耕地。据《汉书》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在此“筑土为,时名信都。汉时,该城城周12里;北宋时,将城周扩大至25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冀州文物部门存有一明代石碑,记载了历代修城情况。因长年风化和洪水侵袭,古城墙己残缺不全,主要分布在冀州旧城外西北角。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古竹林寺遗址
古竹林寺遗址。(资料图)冀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古竹林寺遗址位于冀州区冀州镇北关村北偏东300米处。相传建于晋朝,明、清两代重修。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集资于旧址重修竹林寺。该寺于1963年被洪水冲毁,有址无迹。2001年北关村民筹资在原址修建一座小庙。2006年,该庙原有石碑由区文保所收藏。
作者:王倩
来源:冀州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