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仡佬手工蓝印染产品
文化,是一方水土长期滋养的产物,更是一座城市的符号和灵魂。
地处贵州东部第二高峰佛顶山脚下的石阡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千百年来,得山水之福泽,世居于此的仡佬、侗、苗等13个少数民族积淀了说春、木偶戏、毛龙、印染等多元文化在石阡交融碰撞,化为这座城市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石阡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彭琦(右三)在埃山村调研仡佬印染非遗文化
2015年1月,入选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仡佬手工蓝印染,便是石阡靓丽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
印染,又称染整,包括染色、印花,整理、洗水等流程,是石阡仡佬人家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布匹加工方式,其历史悠久,精美独特。
《石阡民族志》记载:“明清时代,家家户户有纺纱机,土布织成后,拿到染坊根据自己的要求染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仡佬印染工艺传承人赵运祥在染布
然而,观察石阡文化发展史会发现,仡佬印染工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更迭,手艺人们曾经吃饭的“家伙”躺进博物馆后,这门手艺也险些泯灭于时代发展的洪流。
带着未知和好奇,记者走进石阡传统手工蓝印染发源地之一的大沙坝乡埃山村,聆听了当地传承人和他们的印染故事。
冬日的埃山热闹不减,青山脚下,76岁的赵运祥家两栋深咖色的木屋并排矗立,屋内人头攒动。
石阡仡佬手工蓝印染产品
映着门外照进来的阳光,赵运祥站在染缸旁,满是褶皱的双手握着搅棍在缸中不停搅动,很快,一块纯白的棉布在蓝靛水的作用下便变成了蓝色,赢得众人拍手称奇。
作为埃山村手工蓝印染的传承人,赵运祥经历了无奈放弃又重新拾起的过程。如今,他和老伴儿守着两栋老木屋继续传承,手工印染这门传统技艺已成为夫妻二人增收的重要途径。
埃山村地处山麓,山高坡陡,是一个以仡佬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曾挂名贫困村之列。
石阡仡佬手工蓝印染产品
“我年少时就跟着父亲学印染,这门手艺已经陪了我几十年。”赵运祥抬起头,满脸皱纹,但双眸依然炯炯有神。
曾经,手工蓝印染是赵运祥乃至整个埃山村村民赖以生存的手艺。据了解,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分工发展过,印染最鼎盛的时候,村里每天要染100来套床单被套,人民公社化结束后,赵运祥依然做印染营生。
然而,岁月的更迭让印染工艺的发展有些力不从心。2003年,埃山村的印染原料蓝靛草种灭绝,同时随着工业化印染制作和现代流行布料的冲击,赵运祥的蓝靛印染花布手艺不得已就此停驻。
“吃‘这碗饭’长大的,有感情,我其实也不想丢了这份手艺。”赵运祥说,转机出现在五年前。
2017年,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州省九木和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蓝花叙事文化项目“蓝花文化传习坊”团队走进埃山村,工作小组组织专家积极沟通恢复印染工坊,并对村寨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度调研,通过了解村寨印染历史,为文化传习坊建设做科学的规划和实施计划。
赵运祥介绍道,为尽快恢复所有制作环节,工作组还从外地请来花板和染缸制作师傅,他便外出购回印染所需的蓝靛原料,工坊就这样在陆续建设中重新恢了复生产。
同时,在石阡县委县政府、石阡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石阡县文广局的大力支持下,埃山村建立了贵州省石阡县仡佬印染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公司+合作社的形式,联合贵州九木和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申请世界银行贷款贵州农村发展项目,引导埃山村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埃山印染从此“复活”。
赵运祥叫来同为印染传承人的侄子赵培进,讲述了印染流程和2017年以来,手工印染在埃山村“复活”后的情况,并带大家参观介绍合作社生产的床上用品,衣服,围巾等手工蓝印染产品。
“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我们这门手艺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对手工蓝印染的传承和发展,赵培进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希望。
去年,石阡县文广局组织印染、苔茶、刺绣等非遗项目到丹寨县参加2021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走进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参与文化宣传。还组织仡佬印染专业合作社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活动,加强产品推广,增强非遗文化知名度。
如今,经过多方力量的推动,埃山村印染合作社染出的布料样式精美,经久耐用,不少印染制品,远销省内外,也因此陆续接到山外的加工订单。
“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印染工艺的收入也越来越多。”赵培进笑着说,前几天刚接了10000元的加工订单,算是给今年的生意开了个好头。
当天,石阡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彭琦在埃山村调研时对印染工艺产品给出高度评价和寄予美好愿景。
她说,“我们仡佬印染制品以纯手工、纯天然为主打,原料自然、无化工且兼具民族特色,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希望石阡相关部门能协作合作社做好产品的深入挖掘与开发,扩宽产品市场,使印染成为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石阡仡佬民族的风土人情。”
晌午时分,炊烟升起,印染专业合作社社员兼花板雕刻师赵培军家的屋子里传来“叮叮咚咚”的花板制作声,打破这田园山村冬日的宁静。
这里每一个人都在克服重重困难去做好一件事,也是在坚守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怀,他们希望印染工艺能迎来更加绚烂多彩的“春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杨聪
编审 朱邪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34万获赞 102.7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