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张继青因病于2022年1月6日中午在南京去世,享年83岁。
她被誉为“昆曲皇后”、“昆旦祭酒”。1983年,张继青带着她的《牡丹亭·惊梦·寻梦》和《朱买臣休妻·痴梦》到北京演出,技惊四座,获得了第一届梅花奖的榜首,并从此有了“张三梦”的别号。
张继青如今,“张三梦”杳然远去,但张继青留下的昆曲表演艺术,以及她对昆曲艺术的执着和精神,影响着一代代昆曲传人。张继青1939年生于浙江一个戏曲艺人世家,年少飘零,14岁即随大姑母在上海民锋苏剧团学艺,后来师从尤彩云、曾长生,专学昆剧旦角。
1956年剧团正式更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并被搬至苏州,张继青自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剧“继”字辈演员,改名“继青”。她也由此受到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俞锡候等昆剧艺术名家的传授和指点。
那一年,年仅18岁的张继青与昆剧大师俞振飞合作了《白蛇传·断桥》,毫不怯场,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后称赞说,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1978年,张继青再度与俞振飞合作《贩马记·三拉团员》,在俞振飞合作过的年轻一辈的昆剧闺门旦里,除了张继青,就只有华文漪两人。
1978年之后,张继青的表演艺术迎来了辉煌期,虽然已经年过40,但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她师从昆曲名家尤彩云的《牡丹亭·惊梦》,从传字辈姚传芗学习的《牡丹亭·寻梦》,以及沈传芷先生教授的《朱买臣休妻》,成为了张继青表演艺术的代表作,她继承了“传”字辈正统的昆曲格调,吸收各家行腔特点,加之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法,其行腔婉转,韵味隽永,吐字清晰,由此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大家地位,并以出色的表演而饮誉海内外。
张继青1983年,张继青凭借这三出戏成为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人,不仅折服了众多同行,也影响了很多同龄昆剧表演艺术大家。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曾回忆,当年她和华文漪搞了一版更多创新意味的《牡丹亭》,但就在这一年,张继青继承自传统的《牡丹亭》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这也让她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昆曲表演艺术之伟大。在此之后,她们在上昆整理改编了《玉簪记》等一系列传统昆剧基础之上的经典保留剧目,至今成为昆曲艺术最受欢迎的作品。而另一位昆剧旦角大家梁谷音则谈及,当年,正是因为在一次曲会上听到了张继青师姐的一曲《离魂·集贤宾》,一时间惊为天人,发现这段曲子可以这么好听,这才萌生了自己也要演出《离魂》的想法。
当年,张继青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曾经多次到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在柏林“地平线世界文化节”上甚至谢幕多达15次,被艺术节秘书长希格荣称赞“演出可以写进欧洲艺术史”。而当地媒体更是发出“今天整个柏林都在赞美昆剧”,“她带给巴黎人民无可比拟的享受”、 “欧洲目前找不到这样的演员”的赞誉。
张继青1987年,作家白先勇在南京看到张继青主演的《牡丹亭》极为感动,自称听得“魂飞天外”。2003年,白先勇策划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特别邀请张继青做艺术指导。张继青也由此第一次收下三个徒弟:苏州昆剧团的沈丰英、顾卫英和陶红珍。2007年,张继青又收下江苏省昆剧院的单雯为徒。就在不久前,张继青自己回忆起自己当年受白先勇之邀担任艺术指导的经过时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最后我收了两人为徒。虽然收了徒弟,我仍然像以往一样,只要有人希望来学戏,我还是尽心尽力地教,绝不藏私。‘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时,我几乎场场都去把场,发现问题,下来就和徒弟说。2005年5月,我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指导排练时踩空跌倒,导致股骨颈断裂。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活动,既然我做了师父,我当然就要对她们负责到底。”
晚年的张继青鲜少演出,除了2014、2015年参加了大师版《牡丹亭》的演出之外,几乎很少能看到她的彩妆演出。
2015年大师版《牡丹亭》演出现场 来源:乐上山明她自己也谈到,退休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昆剧的传承之中。“2004年我退休后,我把主要经历都投入到青年演员的传帮带上面来。省昆的单雯、徐云秀,苏昆的王芳、陶红珍、沈丰英、顾卫英、刘煜等一批南昆旦角接班人取得了一定成就,使南昆的《牡丹亭》《朱买臣休妻》等经典剧目仍活跃于昆剧舞台上。现在不仅我所学的两出大戏《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都已经传授下去,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和欣赏昆曲。有人问我还有什么心愿未了,我说没什么其他心愿,就是带学生。过去我的主要职责是演戏,我就专心好好演戏,现在我的主要职责是当老师,我就好好教戏。我别无所求,只想把昆曲传下去。”生活中的张继青极为低调朴素,不善言辞,她经常说,我的条件不算好,但我对于艺术确实非常认真。“艺术,最怕认真二字”,成为张继青一生的名言。
如今,张继青的学生们也都接过了昆剧艺术的大旗。其中,江苏省昆剧院的单雯就是张继青花费心血颇多的学生,她也在2019年获得了梅花奖榜首,成为当下十分受到观众喜爱的昆剧闺门旦。在得知张继青去世的消息,单雯哀痛无言,她回忆说,“张老师是我艺术道路上的贵人,因为她的点拨才有我今天表演的成就。老师是个朴实、德艺双馨,一心只为艺术的昆曲大家,她和我的交往大多都是教学,在这方面她特别严格,从不夸奖,只说不足。但老师也特别喜欢美食,所以我每次去看她就会买她喜欢的甜品。“
张继青和坂东玉三郎
张继青和华雯昆剧丑角名家李鸿良曾经担任多年江苏省昆剧院院长,而张继青多年来也一直都是剧院的名誉院长,加之李鸿良的老师范继信也是“继字辈”,和张继青一直都是舞台上的搭档,李鸿良因此和张继青甚为熟悉。
张继青李鸿良回忆说,“当年经常跟着张继青老师一起外出演戏,张老师在生活当中是相当低调的一个人,但在舞台上、在艺术上绝对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特别严谨。跟她同台,真的是那种迫使你演任何一个角色,哪怕是跑龙套都是不敢掉以轻心的状态。“李鸿良说,张继青对于所有勤学苦练的孩子都特别喜欢,无论是唱闺门旦,还是别的行当,因为她自己也是苦孩子出身,所以对愿意勤学苦练的孩子会有特别的偏爱,会口传心授地给予指点帮助。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刚进昆剧院后不久,应该是1988年,无锡的第一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有一位老师辈演员生病了,就临时安排了我的《双下山》,我是开锣戏,张继青老师是压轴的,我当时特别紧张害怕,因为这个戏有很多技巧。当时被张老师发现了,她把我叫过去说,你这戏我看过,戏很严谨,技巧水平都很好,不要紧张,平时怎样正常发挥水平就好。”。
“还有一次,张继青老师和我老师范继信搭档的代表作《芦林》传到我这一代,张老师看了好几场,有一次她和我说,你目前第一步是学的很像,但你要想一想,老师最好的地方不仅是身上和演唱,而是这个角色人物的气韵啊,所以你不光是学得像,更重要的是人物要神似。”
李鸿良说,张继青对小辈点点滴滴的这种提携,让人终生难忘。在艺术品格引领上,也是对晚辈的艺术道路起到相当重要作用的大师。在艺术上,张继青始终有不懈的追求,尤其是她特别强调南昆的艺术风格,以中州韵的念和唱,加之表演的整个唱念做表的风格统一,这是南昆的艺术风格,也是张继青了不起的艺术成就。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11.2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