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有的家长说孩子周末什么都不想干,成天就捧着手机怎么办?也有的说其他事儿都还能商量,唯独商量手机的问题一律拒绝。还有家长感慨手机玩到凌晨三点才睡,怎么办啊?看来很多家庭会常常因为手机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

今天你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一定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而你一直在找寻解答,渴望协助孩子们从使用手机的现状里走出来。要想解决这个长期问题,家长首先需要明白一件事儿,那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今天我会带着你从两个方面去探讨。

第一个方面,什么样的行为是手机成瘾行为?

清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过度定义。

第二个方面,手机成瘾的背后,孩子们在向我们诉说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来界定什么是手机成瘾呢?

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具有三大特点:强依赖性、戒断反应和强迫性。

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才能判断孩子目前使用手机的情况有没有到瘾的程度。

我们看第一个特点强依赖性,意思就是对手机的依赖性非常强,强依赖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大家一定很有感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因为玩手机推迟其他事情,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孩子心里想好,我九点钟要开始写作业的,但是一个上午过去了,还在玩,本想周六写完作业的,打算的挺好的,但快返校了还在玩。

第二点,因为玩手机让睡眠减少,有的孩子玩到凌晨三点。

第三,感到没有手机生活就枯燥无味。

你听到他吐槽最多的是三个字,没意思,没得玩手机的时候,它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和玩手机时候的生龙活虎判若两人。

第四、每天在网上花费的时间长达五个小时以上,孩子们说他也知道要停,但就是停不下来,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

第二个特点,戒断反应。

在药物成瘾里会有戒断反应,最典型的就是一旦停药,身体会感到不适,甚至精神抑郁和功能障碍。大家看戒毒的人就知道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同样有没有手机成瘾,也可以从他有没有戒断反应来判断。

手机成瘾戒断反应的典型症状就是强烈的情绪,比如被断网后暴跳如雷、歇斯底里,没得玩手机会争吵、大闹、自伤、威胁、离家出走。

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一旦离开手机都会感到焦虑,但只要这种情绪没有那么强烈,是你能够调控的,就不叫上瘾。

第三个特点是强迫性。

瘾这个字在医学上被定义为习惯性的强制,也就是明明知道这样会给自己的身体、精神、心理和财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仍然想去做。

网瘾同样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和反复洗手、反复检查作业等强迫行为一样,手机成瘾同样是不受自己控制的,重复又重复同一个行为,明明知道再玩下去作业就完不成了,要被批评了,再玩下去明天就没精神了,眼睛要废了,考试要通不过了,但还是会玩。

所以当一个人的手机使用行为具备以上三个特点的时候,可以界定为手机成瘾。其实不仅仅是青少年,事实上我们成年人都存在成瘾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大人回到家也不停地刷小视频,有人三四年没工作迷上了网络直播,用妻子赚的钱打赏主播一百多万,甚至有的成年人连开车的时候都忍不住想看手机。

所以解除手机依赖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更是针对全家人。家长朋友们不要只想着要去改变孩子,我想说这份改变要包含自己和孩子共同改变、共同解除手机依赖。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手机成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导致手机成瘾最根本的原因是追求愉悦,回避痛苦。人都有追求愉悦、回避痛苦的本能,这是导致孩子手机成瘾的原始驱动力。

也就是说孩子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逃避了痛苦,满足了他们最根本的需要。

我们先说追求愉悦,追求愉悦很容易理解,那么家长就问了,为什么非要到手机里去追求愉悦或者说快乐呢?难道除了手机就找不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了吗?

孩子要的快乐原本很简单、很纯粹,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做感兴趣的事儿;

二是和同伴间的交流、玩耍;

三是被人认同。

但是孩子们说,我的兴趣爱好是父母选的,是我妈妈说女孩子要学钢琴,言外之意,学钢琴并不是她真正感兴趣的事儿。有的孩子说我想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玩,想到他家去写作业,但是爸妈不同意,原因是对方爱玩手机或者成绩不好,怕把我带坏了。

看来他认为是父母剥夺了他和同学玩耍的乐趣。也有的孩子说,我每天努力的写作业,如果没有全对或者没有考好,还是会被批评,不要说认同了,不骂我就阿弥陀佛了。

可见大部分孩子都是在满足父母的快乐,而不是自己的快乐,如果他是快乐的,脸上就会洋溢着笑容,他的学习状态是向上的。

但如果孩子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家长就会观察到他会变得越来越烦,什么都不想做。而当手机出现的时候,他就会想到那里面去找找乐子。

手机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原因和大脑的奖赏机制有关。

我们都记得游戏里那些激情美妙的音乐、绚丽的色彩、金币和升级的奖赏、高度的新奇感等等,这些因素对大脑来说就是强刺激。

当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受到强刺激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增加。多巴胺它有一个别名叫快乐素,代表多巴胺的分泌,能让你感受到快乐,分泌的越多就越快乐,谁都要快乐,手机带给他快乐就再次增加了他对手机的需要,多次重复以后就很容易形成依赖。

接下来家长就会观察到孩子消遣的方式越来越单一,基本都是宅在家里,窝在电子产品前打游戏、刷视频、和人聊天。

再来看逃避痛苦。

说到这里家长就费解了,家长们觉得现在的孩子哪来的痛苦啊?家长们抱怨孩子们太娇气了,什么苦都没吃过,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为什么碰到一丁点困难就会退缩呢?被老师说几句就不去学校,成天在家打游戏了。

其实我想说,每个人都有可能逃避,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拥有自我防御的机制。

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指的是当自我受到外界的威胁而感到焦虑的时候,焦虑感会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防御机制,常见的防御机制之一就是回避或者叫逃避。

我举个例子吧,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去学校,但是一想到见到同学的时候,同学可能要问我很多问题,他就焦虑了,促使他不想去。

再比如当做错事情的时候,孩子们也知道不应该撒谎,可是害怕被周围人指责的焦虑,促使他不敢承认,所以用说谎来回避。说白了,逃避的做法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

我这么一说,家长是不是会对孩子遇到困难时的逃避行为多一份理解呢?

不要怪他没用,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但是焦虑的情绪一旦触发了无意识的反应,根本就不受大脑表意识的支配。

在焦虑面前,孩子们都知道,但做不到。

那么孩子们在逃避什么?

答案是逃避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所带给他的不舒服的感觉。

孩子逃避的背后是在告诉我们,爸爸、妈妈,以我现有的能力,我无法排解那些不舒服的感觉,我需要支持。

各位家长朋友们,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手机依赖的表现,与其责怪,不如想一想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想说家长们需要给到孩子内在精神上的支持。

有个女孩说,当她被同学嘲笑的时候,她很难过,回家和妈妈说,妈妈的回答是为什么同学就这样说你肯定是你自己哪里没做好,这句话就让她再也不想说了,最后索性不去了,每天在家里玩游戏。

这个案例的起因看起来是人际关系受挫,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及时的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抚慰。

精神上的支持会这样回应孩子:哦这样啊你一定很难受吧,和我具体说说好吧,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向你倾诉。只要能让她持续的倾诉超过半个小时,她内在的压力就会得到释放。

如果妈妈还能和他探讨为什么同学会这么做,并一起练习应对的方式,我相信结果会很不一样。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是内在的、精神上的、是能接纳她的情绪的。

其实家长也给了孩子很多的支持,可惜大部分的支持都是体现在生活上、物质上、外在的,比如把他的生活照顾得很好,什么都帮他安排好,需要什么就给他买,零花钱给足等等。

生活上过多的支持反而会让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被动、缺乏责任感。

我们对孩子的支持需要从外在转向内在,从物质来到精神。

那么对手机这个话题内在的精神支持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应对的技能,包含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压力的能力。

各位家长,你不妨回想一下,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和孩子交流这些应对能力吗?

很多孩子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对技能实在太弱、太差,碰到问题才逃避的,只要应对能力能够提升,他会在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另一方面是真正的理解他们,尤其是读懂语言背后的需要。

就如同案例中的孩子,她向母亲倾诉被同学嘲笑这件事儿,本来是渴望得到母亲的安慰,没想到换来的是母亲的说教,这让孩子会因为担心再度被你说而选择闭嘴,也就压抑了自己,压抑自己想被你安慰的需要。

长期的压抑导致消极的信念,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这些,自尊感就变低了,自我价值感也变低了。

研究表明,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成瘾现象。

手机成瘾问题的根源是逃避痛苦,而真正的家庭支持是能滋养孩子的内在、滋养他的精神,协助孩子从内在立起来。如果孩子内在没有站立起来,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他选择逃避的理由。

比如学业上一次没考好,他可能就不想去学校了,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尖子生身上,可见这和学习成绩无关,和他的内在有关。再比如同伴压力,同学们多问一点都会让他不敢回到学校,可见内心多么的脆弱。

再比如讨厌某个老师,就因为老师曾经说了他或者老师的某个行为让他不满,他就不听课、不做作业、不好好学、和老师抗争。

大家看,能让我们逃避的理由真的很多,如果孩子内在没有站立起来,他可能逮着一个地方就躲进去了。

今天是躲在手机里,明天可能躲在家里,后天逃到酒精里,或者躲到一群朋友里。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是为了逃避自我,不管是躲在家里、手机里、酒精里还是哪里,说到底只是一种虚假的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

感觉上我在那里呆着舒服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逃避了生活里的困难,短期好像挺舒服,长期来看不仅让问题搁置变得更严重,久而久之会产生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再发展下去就是瘾头。

我们说青春期是孩子们完成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本可以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所以他们需要建立起正向的自我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自己,积极的应对能力。

而唯有真正的家庭支持系统才能促使他们走得更坚定、走得更远。

如果你觉得文章说的有道理,就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

举报/反馈

泓樾大苏

582获赞 107粉丝
传递健康养生知识!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