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宗教文化的力量(二)》

图片与内容无关

我们在前面论述过,人类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历史,是那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时代的口头相传的历史,盘古,伏羲氏,女娲都是人,而不是神。而西方人的摩西,耶稣都是人,而不是神。中国的《山海经》不是神话,是而是远古时代的世界地图,是远古时代的历史。中国的河洛书,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早的文化源头,中国的《易经》是伏羲皇时代到夏商周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百科全书。而对于西方历史,犹太教的《旧约.圣经》是犹太人的民族历史,基督教的《新约.圣经》是一部基督宗教发展血泪史。

在上一章,我们也论述到,宗教文化与神话无关,它不过是教科书上的自然哲学转换成普罗大众化的民间哲学。上帝的这个人类唯一真神,它是大自然力量的化身,是一种思想的化身,是某种至高上的权力化身,但上帝这个概念,与犹太民族的文化基因有关,与犹太民族的丛林法则思想有关,它象征了金字塔分层思想的最顶层。在中国也有类似“上天”、“上神”、“道”的说法,但中国的“上天”其实是一个方位名词,上代表位置,天代表天空;上神,也是代表伏羲氏,女祸,炎黄帝等中国人文始祖。道,代表的是一种大自然运动变化规律。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里,从来没有最高权力或力量的事物或人。这就好比中国象棋一样的意思,从来不存在至高无上的一枚棋子,兵车马将帅士仕象等这些棋子之间,较量的就是一种博弈智力。中国麻将也是一样的博弈智力,渗透了天时(游戏规则),地利(随机牌式),人和(合作关系)这三种关系。五子黑白棋,一看这名字就知道一定发源于中国。而民间纸牌,虽然也有人是从中国古代的叶子戏演化而来,但从其牌式和玩法上,纸牌更像是来自于西方国家,正因为纸牌多种玩法里,存在最大和最小牌子之分,金字塔思想渗透其中。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赛马、田径、马戏、角斗、摔跤、拳击等等这些体育比赛,就已经看出它们的文化基因——丛林法则思想。所以,不同的文化基因,决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从社会生产力,政治,民间风俗,哲学,宗教,科学到语言,它都是依附着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基因。而在中国民间,大家的日常活动,都是各种民间艺术,如刺绣,雕塑,画画,象棋,唱戏听书,吟诗,斗鸟,斗茶等等。由此可见,中国这个民族的文化属性,是如此具有人文情怀,是如此地温和派。就是一种浓浓的”天地人“和谐文化元素。中国人发明鞭炮,是用在人文风俗上,被赋予辟邪驱鬼的吉利寓意,中国人发明炸药,是用在社会生产力上,用来炸山开辟家园:而西方人发明炸药,发明高科技军事武器,是用来侵略与威胁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用来作为管控奴隶的暴力工具。所以,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工业革命从西方崛起。西方工业革命的崛起内驱力,正是源于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丛林法则思想。

图片与内容无关

我们前面讨论过,人身上的一切,生理属性和思想意识方面,都必须依附于自然属性上。为什么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的文化基因始终没有脱离过从林法则思想,乃至他们的文明传遍西亚,非洲和欧洲之后,丛林法则思想始终无法被摆脱过。

人类身上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包括思想,知识和科学。所以,丛林法则思想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天地人思想也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又是什么?关于自然,百度百科名词:自然,广义而是指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自然”指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造物体及人类的相互作用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别开来,和的概述被通常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从定义上,自然确实是一个很广泛的,物质性的宇宙世界,它与人类活动和相关社会关系区别开来,并且它也与超自然现象区分开来。从人类现有的定义上,我们发现其前后的逻辑关系很混乱。首先,人造物体的动机和材质来自于哪里?动机一定是人类的社会生存需求,而材质一定是来自于地球资源。所以,人造物体与大自然之间,终究还是存在间接关系,也是必须依附于自然属性而存在。我们又来说说超自然现象,从字面定义上,超自然即是,超越自然科学常规和可知性范围的一种极端现象,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超自然是从科学上为界限的一种超科学自然现象,说到底,超自然还是来自于自然现象,只不过没在科学定义范畴内而已。所以,关于超自然,我们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用现有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叫为超自然现象。对于大自然而言,人类的思想和知识,永远无法超越广义上的自然世界。在这个自然世界里,人类始终是渺小的,并且必须依赖大自然的力量而生存着。社会关系来自于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又必须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人类社会关系又怎么可以与大自然脱离关系呢?

所以,在大自然的语义解释上,我们不应把社会关系和一些超自然现象,与大自然脱离开关系。人类一切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最后的文化源头一定是来自于大自然。人类智库的形成,来自于人类长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模仿,并应用于实践社会生产力上,又经过不断总结-创新的过程,最后形成更高一级的社会文明。但无论如何,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无法也大自然脱离关系。人类可以不理解大自然,却一定无法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在知识思想和科学上,也一定是无法超越自然规律或是宇宙法则。

所以,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子母的从属关系。大自然力量为母系,人类社会为子,而人类社会其实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母系,而一切的社会关系又都与大自然存在着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于是,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无限的,且一直运动变化着的循环关系。为着方便理解,我们就把这种无限的循环关系,比喻成生物链关系。

图片与内容无关

我们讨论人类社会,其实也就是讨论社会关系。什么是社会关系?百度百科词条: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那么,社会关系所包含了三个因素:人,物质,精神。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的总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用我们前面讨论到的哲学观来表达,社会关系就是一个社会人文哲学命题,解决好人,物质和精神三方面关系的哲学问题。人,是高级生命形态,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肉体生命。物质来自于哪里?当然是来自于地球资源,也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精神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类,来自于一切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所以,除人类以外,我们可以理解像猫,狗,熊猫等一些动物身上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而人类的思想,情感,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又来自于哪里?从文化溯源上,还是来自于大自然。所以,社会关系所呈现的人与人之间,家族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总结一句话,社会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哲学。而社会关系,在哲学内容上,就是道德,伦理,法律,政治。讨论到这里,我们先来仔细谈谈中国古哲学—孔孟儒家思想。因为孔孟儒学恰好讨论的就是这些内容。

我们先了解一些中国儒家经典著作:《易经》、《礼记》、《论语》、《诗经》、《孝经》、《孟子》、《春秋.左传》。在前面,我们简单地中国古哲学概括为天地人思想,把中国以外的西方哲学概括为丛林法则思想。所以,我们现在来看看中国儒家思想到底是不是天地人思想。

关于《易经》的哲学思想,在前面聊到很多,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也就是天地人思想。关于《礼记》,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政治,律法、历史、社会人文、心理等这些方面。用西方哲学观来表达,《礼记》其实就是一部社会人文关系哲学。用中国哲学语言来表达,那就天地人三道之中的”人道“。是的,人道所表达的正是社会关系哲学,阐述政治,法律,道德,历史,社会人文风俗,心理,情感等等一切重要的社会关系内容。在中国古哲学思想里,天地人,三位一体思想,人类的生存必须信赖大自然这个本体,也就是天地。所以,人道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天道地道之中。

图片与内容无关

在这里,我们摘录并解读一下《礼记》中的《王制》篇的全文:

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白话义:总共)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现代人的惯性思维,马上就从其中的”上、下、上、中、下“词语里,读出君王诸侯等级思想来。事实上,这些词语仅仅代表和方位形容词一样的释义,上、中、下这些词语对应的释义应该是,自然、天地、空间里的方位或是位置形容词。

我们说人类一切知识和思想的源头是自然,是天地思想。所以,当天地思想应用于社会人文关系时,应用到君王诸侯思想里,自然就出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这些职位类别名称,它们就跟早上,中午,晚上这些时间形容词一样,仅仅是职位名称,而非事实意义上君王诸侯等级封建思想。所以,我们后人不应该把掺杂了天地思想的空间方位名词,以人类主观意识理解为君王诸侯等级思想。毕竟在最早期的人类社会思想里,天地人思想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分裂式思想。什么左右,上下,天地,黑白等这些词语,其实就是形容自然关系,并具有辩证关系的方位,空间形容词,它们与等级思想没有任何关系。

二: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属于诸侯,曰附庸(对应语境指诸侯国的附属小国)。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这段话里,有“千里、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这些词语,用现代人思想,自然也会理解为封建等级思想。事实上,如果我们用天地人思想来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就是天子诸侯的政治管理区域划分,它所对应的是身份和责任范围,其中分两部分,一是天子的政治权力集团,二是诸侯的政治权力集团,其中,诸侯的政治权力附属于天子的最高政治权力。这里表达的是君王诸侯政治体制,以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多少为划分标准。天子的社会身份和责任是管理一个国家,其辖下的集团,在人口供养和社会责任上,所对应一千公里的土地资源。公侯的社会身份辅助天子管理国家大事,所以,他的人口供养和社会责任,对应一百公里的土地资源。依次类推,无论是天子,还是公侯,伯,子男,他们所占的社会生产资料,都会与他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互相对应。我们应该把这种社会生产资料分配制度理解为一种社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制度,它不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而是一种与社会身份和责任相对应的社会资源分配制。

三: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足以待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君十卿。次国之卿三大夫,君十卿。小国之卿倍大夫,君十卿。

这段话表达的农田分配制度,其中分上农夫,下农夫这两种分配方式,而这种农田分配制,不是以社会身份和权力为标准,而是以人口供养为分配标准,上农夫供养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下农夫供养五人。也就是说,社会农田分配制是以人口供养需求为标准,而不是以职位,权力为标准。所以,这样的以人口供养需求的农田分配,它不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而是根据社会人口需求为标准的粮食资源分配制度。与上农夫和下农夫的农田分配制相似的是,诸侯这个政治集团旗下的下大夫,下士,中士,上士的俸分配,即是现代词语的工薪制:下大夫倍上士,上士比中士多一倍,中士比下士多一倍,呈逐次倍数递减的工薪分配制度。上大夫(卿)的工薪制:卿四大夫,君十卿。次国之卿三大夫,君十卿。小国之卿倍大夫,君十卿。

图片与内容无关

四: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在。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

这段话表达的是,天下分为九州,一州方圆千里内,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一百二十,加起来总共一州二百一十国。这样的州,共八个。这是领域分配制度,是有一定规律的,天下九州,天子封土以外,另设八州,每个州又分封大大小小的国家,一百公里三十个,七十公里六十个,五十公里一百二十个。越大的国家,数量越少,越小的国家,数量越多。

五: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盼(赏封),其余以士,以为间田。

六: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辅佐天子的一种称谓),诸侯之附庸不与。

七: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八:千里之内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为左右,曰二伯。

九: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十: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从上面这几段话,我们看到了一种有规律的政治秩序,从国家地域分封,天子,官员,平民,一套自上而下的,非常规范的管理秩序。在这种社会政治秩序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建立在实际人口和社会需求的制度,而不是剥削和压迫。因为在整个社会职称里,任何一个职位,从来没有被赋予任何权力去剥削或是压迫任何一个阶层人民。包括天子,公侯这些社会重要政治身份,他们之间的区别仅是社会资源分配与社会人治方面,而非表现于政治势力和社会资源掠夺方面。

也就是,无论是大国小国,或是诸侯国,大家遵循的一种社会管理分配制度,而这种分配制度又建立在地理特性和人口需求的基础上,并非是建立在类似西方社会的剥削,掠夺和压迫的政治体制基础上。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环境里,任何人,任何团体的剥削,掠夺,压迫行为都要接受社会道德的强烈谴责。哪怕是官僚主义严重到一定程度,也一定会被人民打着正义的旗号直接推翻,建立新的社会政权。

是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情怀里,社会管理,也就是政权,必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坚固的社会道德文化秩序上,哪怕是天子之高位,也无法逾越人治和道德的文化力量,一旦在这些问题上逾越过界,随时可能被民反被推翻。这正如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篇所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同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所以,仁君即仁政与德政,而仁政与德政,表现于执行力上,就是社会资源分配问题,而社会分配必须建立在实际人口需求的基础,人口需求不过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是政权参与者的社会责任。

图片与内容无关

在社会资源分配问题上,子曰:不患寡患不均。我们前面讨论到,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思想意识是同步化,也就是说,物质基础决定社会整体意识形态。在资源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物欲意识形态也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资源上,活在煤油灯与马车的时代,人们自然不会对电力和汽车有任何物欲需求,毕竟人们的物欲意识形态上,不可能超越社会生产力,不可能超越几十年或是几百年后的科技。所以,社会生产力资源,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问题,不是社会资源分配制度的影响因素。所以,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一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这正是中国孔子的观点:不患寡患不均。

十一: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三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十二: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十三: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辩,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定位,然后之。

十四: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十五: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期。

以上这几段话,所表达的是政治职称任命制度,也就是政治职位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也就是政治关系网的呈现。不得不说,在这个问题上,天子是政权的最高权力代理人,重要政治身份任命权归属于天子,一般政治身份任命权归属于诸侯国君。但是,天子的这种最高权力代理人,所对应的是政治关系的管理与维护上,并非是资源分配方面的特权,并且这种任命权更多表现在社会责任上,需要遵循一定的考核制度。

客观原则上,天子的政治权力也必须尊重社会道德规则,需要符合民心民情。从辩证关系上,整个社会关系,或是政治权力上,道德的力量才是至高的权力标准,包括天子在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约束。在朝为君,在家为父,为夫,为儿,所以,在道德方面,必须孝敬父母祖先,爱戴妻儿,特别是对父辈,依旧接受一定的礼数。所以,道德与礼数的作用力,适用于整个社会,适用于任何人,与身份和权力无关。

天子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但在道德与仁义礼智上,他没有特权,必须接受合乎社会身份的道德礼数。正所谓是,天子治国理政,仁德治天子。终究,在中国几千年的君王诸侯政治制度里,从来没有最高权力,从来没有最高身份,如果有,那就是道德,仁义与礼数。对于天子,德政乃为圣人之治,而德政的表现,则为维护天下民生的长久利益。

十五: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

十六: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这一段话,主要表达了天子巡游天下,体察民情风俗,考察地方官员制度,并祭祀全国名山大川,体现了从天子到民间对相关礼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哪怕是天子,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也必须接受相关社会制度的约束,以起到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社会典范。也就是说,天子身份,也必须在众目睽睽下,遵循相关的社会礼教。天子的政治权力,用以治国理政,关怀天下百姓,解天下百姓之忧。从这一点上,中国的天子,虽然也代表政治权力,但从文化属性上,理想、情怀、荣誉这些文化元素重于权力与财富。

图片与内容无关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先来聊聊儒家思想的文化渊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以下内容摘自《史记.孔子世家》

一: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二: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三: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俗,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四: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五: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六: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七: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闇闇(an)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鼓瞽者,虽童子必变。

八:“三人行,必有我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九:子不语:怪、力、乱、神。

十:子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鳞,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十一: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至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十二: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从上面这一大段话里,我们明显看出孔子身上强大的知识体系,研习《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研习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王道、六艺。并着力编著修订《诗经》、《书传》、《礼记》。并详细注释《易经》的《彖辞》、《锡辞》、《卦》、《文言》。又以《诗经》、《尚书》、《礼记》、《乐经》作为教材教育学生。所以,孔子当年的学知与见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用通古博今,学富五车等这些词语来赞美他都有些谦逊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知我者其天乎。”

举报/反馈

静待万物复苏

6689获赞 593粉丝
愿我的故事,温暖你的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