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返本开新。”
今年10月16日,浙江美术馆,王冬龄书法艺术60周年大展开幕式结束。王冬龄突破重围,拿起了钱江晚报记者随身带的签字笔——前一分钟,他刚刚在众人的注目下,用巨笔挥写狂草“从头开始”,这是他为自己60年创作按下的起点。换了一只日常用笔,他又在无数手机视频的直播中,写下了另外四个字。第二天,“返本开新”成为标题,出现在了钱江晚报头版上。
60年,一代书家在传统书法中修炼技艺和心性,坚持临帖,又从书法艺术的书写状态中出走,始终用开放的视野,观察和思考中国书法的状况和方向,进入与整个现代艺术史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对话之中。这四个字,是为王冬龄的艺术写照,而这四个字,也是王冬龄为钱江晚报35周年特别题写,面对新媒体发展的巨浪,钱江晚报何尝不是如此走来?
(一)巨幅狂草的追随
2007年7月7日,钱江晚报头版主照:体育馆里写狂草。
新闻事件:一地白纸,7支巨笔,几桶墨水,昨日上午9点多,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体育馆一楼大厅,中国美院教授、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龄开始创作书法史上的狂草巨作《老子》(37.5米x5米)。
2011年3月30日,钱江晚报头版主照:写出诗意,写入舞步。
新闻事件:昨天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在中国美院的室内体育馆里,潇洒“舞动”两个小时,将《心经》的267个字挥洒在119平方米的巨幅宣纸上。
王冬龄很难说出钱报和自己的“第一次”是何时,第一次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钱报对我的关注,不仅在我个人,更是书法艺术本身。钱报对新闻和艺术有很强的敏感度,对新生事物、艺术创新的支持,这跟一家媒体这30多年的视野、责任、思考分不开。”
几年前,王冬龄给了我一本自己印的限量自选集,其中有一张剪报,2003年11月10日的钱江晚报人本版,被他剪下印在了书里。《杭州制造了最大的墨宝》,那是王冬龄书法艺术生涯中的经典一幕——11月4日,他在杭州完成了巨幅狂草《逍遥游》。本报记者吴蒂对他做了一次专访,“我对这篇评论印象太深了。”
“在我看来,《逍遥游》不仅是现代书法,也是传统书法,说其现代是因为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带有行为艺术的特质,把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以狂草的方式在行为艺术的范畴里展开。这是一种贯通, 也是一种超越。”
写完《逍遥游》,“神足气旺”。他说,我与观众气感相应,也就是与“审美受众”形成互动。我想古人所谓“若有神助”,也许就是如此吧。
大字巨幅对今天的创作意味着什么?他问自己。
“我给自己的答案是让观者进去,让观者全身心感受书者全身心表现的作品。”
看与被看,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创作过程的参与者。正如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所说,技术性的超越已经完成的王冬龄先生,内涵、修养和知识的超越也成为他这一代书家人格和心绪的普遍功课。然而,还要在修养之上进入更新的境界——一种当代艺术的责任,大概这正是王冬龄先生选择不断地在众人前挥写狂草的缘由。
至此,钱江晚报没有“放过”王冬龄任何一次大胆的实践。《老子》、《心经》,美院咖啡馆、美院体育馆、西湖边、太庙……王冬龄去哪儿写,本报记者就去哪儿看。但是,作为媒体,我们仅仅是在看一次书法艺术创作吗?
王冬龄始终站在圈外,直面自己的创作和当代艺术、公共空间、公众表达之间的关系。这些年,他的思考和困惑,也影响着钱报与他相熟的一代代记者。我们看王老师写字的时候在想什么?
在体育馆,在咖啡馆,在西湖边,我们在看观众,看每一个普通人,对于书法艺术,对于写字这件事,有着怎样的理解和不理解。跟着王老师写字,我们在想,书法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还重要吗?对于一座城市,艺术意味着什么?
2016年,王冬龄在创作中
(二)大字走世界的共振
2013年2月25日,钱江晚报人文版。
肩题:68岁的王冬龄,昨在香港一口气写下巨幅《春江花月夜》。主标题:30分钟的背后,流淌着的是什么
新闻事件:香港,钱江晚报和王冬龄共同推出“大字走世界”计划,第一站,香港。
如果说,王冬龄的巨幅书写是生命史,那么,“大字走世界”,便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如今回想,钱江晚报早已融入这位艺术家的生命史中,不仅是传播者,更是参与者。
2013年元宵节,尖沙咀。面朝维多利亚港的香港艺术馆平台上,摩天大楼与各色人群繁华交错。本报与王冬龄共同推出的“大字写世界”计划的第一站。这短短30分钟的背后,是“严谨的,考究的”准备。
这是钱报记者在香港写下的新闻开头。
王冬龄铺开12米长的宣纸,用一支笔,两瓶墨,在30分钟内,流淌出巨幅《春江花月夜》。他从包里掏出一张A3大小的宣纸,上面是他精心完成的《春江花月夜》设计稿。“艺术家喝酒的时候可能是浪漫的,但创作绝对是严谨的。”
2013年,王冬龄在香港艺术馆现场创作《春江花月夜》,和钱江晚报共同开启“大字走世界”。
纽约时间2014年1月11日下午13时,红色衣服,红色袜子,王冬龄写下巨幅狂草:道法自然。就在他书写的背后,是大都会策划六年之久的中国艺术大展“水墨艺术”,他的三件巨幅抽象水墨,正在展出。
2013年新春开始,钱江晚报和王冬龄共同推出“大字走世界”活动,走过中国香港、中国杭州、中国西安、法国巴黎、美国纽约……
“我是将书法视为终生的志业的。我倡导现代书法的目的,就是把书法作为真正的艺术来进行考察和创作,令书法在自身的法度之外与其他艺术共享灵感波动,让中国书法感动世界。这也是‘书非书’展览和‘大字走世界’活动的初衷。”
“大字走世界”,是用表演性的即兴张力展现东方艺术的魅力,给予观众直观的震撼。媒体的参与、不可替代的现场感与书法艺术独特的感染力,使得这一活动成为当时的破圈话题。
(三)全民书法的养成
2012年3月24日,钱江晚报人文版:主标题:这里有兰亭书法社,这是“书风和畅校园行”。
新闻事件:第28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相聚兰亭,以一场兰亭雅集,见证历史与今天。
2012年9月28日,钱江晚报头版头条:“无界·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开幕。肩题:兰亭书法社社长王冬龄力倡“全民书法”。主标题:从今天开始,书法起来。
即便是一条豆腐干短讯,王冬龄也会收藏,然后画一个框框。
2008年12月24日,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举行“很好很书法——平安夜书法现场”,用书法向改革开放三十年致敬。王冬龄、白邸等写下”改革开放”“我的中国心“等热词。这篇短讯只是占了钱报版面的一个小角落,王冬龄却收藏至今。
“我们研究中心基本每年举办平安夜书法现场,后来改为冬至书法雅集,在推动现代书法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钱江晚报都在,一直是见证者。”
不是因为报道了一个书法活动,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同频共振。
2012年3月24日,《兰亭序》1660岁。
在杭州永天实验小学,作为兰亭书法社的社长,王冬龄带领书法家开启了校园书写活动,发出设立“全民书写日”的倡议。他们带着孩子进行了一次现场书写活动,亲授“书写一课”。兰亭书法社走进校园,走进普通人中间,自一场“书风和畅校园行”开始,倡导全民书写,并藉此倡导传统汉字之美回归现代生活。
2012年9月28日,“全民书写”这个热词,在2012年出现在了钱江晚报头版。
兰亭书法社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以浙江著名书法家为主体。“当年西泠印社邀请吴昌硕出任社长,他说:社何敢长。而我各方面条件虽然有欠缺,但胆子比较大,之所以敢答应,是为了一份社会责任。”王冬龄说。
他说,兰亭书法社不仅要深入社会各界,也要面向世界,希望在这个平台里能真正地把书法艺术提升到一个历史高度,把艺术活动推进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兰社的一大重任便是普及书法。
“当今,书法完全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文化行为,只要家里有桌子有笔墨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书法最薄弱的地方,就是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够普及。现在的世界太丰富了,让每个年轻人都爱上书法并不现实,但可以让大家都具备这个修养。”
在王冬龄看来,在公共巨大的空间里,一个手卷, 最有魅力的把手雅玩、随手舒卷的欣赏方式被取消了。信札、手稿的被欣赏的环境转换,面临同样的场所的尴尬。
“我在书斋可写小品,我在巨大的空间必须作另外的作品。这个‘另外’,没有祖宗的成法,有张旭的传说、文字记载,但是没有作品,也因此没有了依傍,只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这是我对自己一问的所有意义所在,就是要为今天的空间创作,有所创新。与漫长的历史相比,这只是一小步,对我自己而言,何尝不是一大步。虽曰艰辛,也有欣慰的微笑。”
我们,是艰辛与微笑的见证者和共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