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对词的热爱是少之又少。因此,他以文学批评的方式写了《词论》,论述了十多位前人,批评了它的错误。在此,她指责苏轼填词水平不够。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柳永进行了一一批评。而关于苏轼的部分则说:"至严元宪、欧阳永叔、苏子瞻,学天人,小词如水直入海,皆不能读诗有序,且声律常不谐调,何也?"诗分横格,词分五声、五音、六律。又有清浊轻重之分。此外,像所谓的"声韵又生",玉楼春。是押韵,又是上声,又是入声。声韵如调,是上联,如调,不是宋义。也就是说,在李清照眼里,苏轼的词大多只能算是一首读不匀的诗。

而这些人的话经常不着调,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诗歌的音节只有平仄之分,而歌词的音节有五声、五调、六律、清浊升降的节奏感。如近代流行的"声声慢"、"玉钟花"、"喜倩影"等词,既有平韵,又有押韵。如《玉楼春》既是平韵,又是入声,又是入韵。如果把原来的声调和韵,再把声调和韵就和谐了,如果把声调变成韵调,就没有办法唱出来了。

李清照

从苏轼等人的批评可以看出,李清照首先是尊重前人的文学修养,否则也不会赞美他们的知天知人。但她又有一份认真和执着,认为术业有专攻,谈起词的专业水平,她从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词雏形开始,一直讲到宋代前一百年的大家,认为真正了解词与诗的界限的很少,因为律诗只讲平仄押韵,而词因为必须要唱,所以在气质上有更多的要求。在押韵上也有多种要求。

所以,这就像音乐大师李清照,当他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待歌词时,发现这些作者写的词不符合音乐的原则,有自己的偏差,于是加以批评,但后来很多人都讥讽为狂妄。不过,陆游说李清照批评前人,多在其不足,她虽然批评前人,却有理有据,不无道理。

这的确是一种进步,是文字趋于成熟期的理论完善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她批评了所有伟大的作家,就忽视她的观点,而只关注她对前人的批评。她是一位女诗人,但对于文字的热爱,可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并不是所谓女人的小气,而是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

如果我们读苏轼的词,有很多长短不一的诗,在词的形式上接近词,但从韵律的角度来看,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也就是说,你只会读,不会唱。而苏轼和李白一样,胜在意气风发,规矩往往不围着他。

苏轼

但实际上,苏轼早期的诗歌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易用典,一首诗中用典很多,妨碍了词的意境,因此被批评为"修学伤魂"。到了晚年,他回归了本真,虽然也用典,但没有那么刻意地去营造伤人的意境。可见大文豪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被挑出问题也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

因此,李清照对苏轼的批评是积极的。这是一个词人为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设定标准,树立职业精神的举措。正是因为爱词,她才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她怕词人分不清诗与词的区别,而流于滥觞,加速词的消亡。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敢于提出这样的观点,敢于挑战前人的权威,难怪她能写出"生为英雄,死为鬼才"这样的句子。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幸运,她是文学版图上千百年来少有的女性荣耀,独立而闪耀。

举报/反馈

青丝与伴相思

1658获赞 199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