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会喜欢上一些不在乎自己的人呢?”
“因为我们只会接受,自己觉得配得上的爱。”
——《壁花小姐》
心理学家奥拓·兰克在《出生创伤》一书里提到,每个孩子的出生,都伴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如果无法生活在一个有爱的环境里,那么自己很有可能是活不下来的。
除了一系列的生理需要,渴望被爱也是每个人身上的一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但即使是再尽责的父母,也不可能百分百地满足一个孩子对爱的渴求。
心理学家苏珊·伍德豪斯于2019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父母只要能够做到50%的正确,那么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
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匮乏感,是一个人共情能力的重要来源,一个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与他人共情的人,同样,也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缺爱是大多数人身上共通的一种感受,也正是由于这种感受,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联结。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一个极度缺爱的生活环境里,那么这种匮乏感很有可能会将一个人压倒,而出现以下4种难以自控的无意识表现。
即使我很爱一个人,我也无法信任他,依赖他。
随着个人主义文化的流行,独立也成为了很多人对于自我的一种要求。
但这种独立精神,往往成为一些具有反依赖特质的人一种自我合理化的理由。
我很独立,我不需要任何人,我可以一个人活得很好。
事实上,一个独立的人,也能够拥有信任与依赖他人的勇气。
但对于一个内心极度缺爱的人来说,往往无法信任别人会好好地善待自己,因此,依赖他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一种需要被杜绝的行为。
反依赖是一种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成为工作狂,有的人可能会沉迷在短暂的感情之中。
他们会回避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那会让人陷入到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困境之中。
第二天醒来我就后悔了,赶紧把昨晚发的朋友圈删掉了。
喜欢刷存在感,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因此会通过一些毫无价值的方式,来表现与证明自己。
比如在朋友圈发布一些“负能量”。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很有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而产生的一种难以自控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事后会感到后悔,删除了相应的内容,并告诉自己下次不要这样了。
没有人会关心你,别人只会看你笑话。
可是下一次可能还会难以自控地做出同样的事,因为无法在真正在意的人面前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才会在“陌生人”面前,寻找一点点存在感。
我不够好。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在意别人眼里,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但外在的评价在进入一个人内心之前,往往会经过一道过滤网,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
一个极度缺爱的人,往往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并表现出一种难以动摇的稳定性。
他们会在生活里,寻找一些能够验证自己内心这种信念的细节,来证实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一旦获得别人的肯定,他们会下意识地采取怀疑、否定的防御方式,拒绝承认别人眼里那个“好”的自己。
一旦有人向我表达好感,我都会觉得他有所企图。
在面对危险时,采取一些攻击行为,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但对于一个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生活里大多数时刻,都是充满危险的。
他们往往很难正确解读别人的善意,认为那是一种伪装起来的敌意,因此把自己包裹起来,甚至反而去攻击对方。
即使进入了亲密关系之中,他们也很难信任伴侣对自己的爱,像一只刺猬一样,一旦对方靠近,就会被刺伤。
渴望被爱,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但一旦内心产生了极度的匮乏感,那么这种渴望很有可能反而会变成一种排斥心理。
认为自己不需要爱
自己从来就没有体验过被爱的感觉
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人会爱自己
事实上,即使很微弱,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爱留下的痕迹。
一个完全不被爱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
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一点点的光亮,一个人的世界就会重新变得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