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是在相见、离别、恭贺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致意的一种礼节,双方往往是先打招呼,后握手致意。据说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
莫里斯与女友在餐馆就餐时,遇到了女友的前任情人比尔。女友尴尬地为俩人介绍,莫里斯与比尔握手致意。
里他是否喜欢你?是不是心里很强势,想打压你?比如比尔与莫里斯握手时将手掌翻转,使自己的手心朝下,就给对方制造出一种强势的感觉,这种不喜欢是不加掩饰的。
这种凌驾于人的握手方式并不少见,专家曾对350位高级行政主管开展了一项关于握手的调查研究,这群研究对象89%为男性。一般来说,性格温和、内向的人在与人握手时通常会采取顺从的姿势,这也表示他比较崇敬你。
而性格外向、脾气火爆、霸道的人与人握手时,通常会采取控制性的握手姿势,这表示他不是十分喜欢你,或者是想让你感受到他对你的震慑力。
你也可以因此构建对对方的初步评价。一般来说会有这样的评价:认为对方很强势,觉得对方并不喜欢你,他甚至想控制你;或者觉得对方比较弱势,你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对方;或者感受到彼此的平等地位,能够感受到对方很喜欢你,你也觉得和他在一起很舒服。
著名的作家海伦·凯勒曾经这样写道:“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声,却极有表现性。我握住他们冷冰冰的指尖,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手一样;也有些人的手允满了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
虽然不能用眼晴观察到对方,但她的触觉是极其敏感的,她关于握手的描写也极其精彩地展现了握手能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可以说,要知道对方是否喜欢你,握手便知分晓。
著名的人际关系大师亚伦皮斯在幼年时已经学会了一套察言观色的本领。他曾经上门推销橡胶海绵。并且知道当对方的手心展开时,他就可以继续他的推销活动。而如果对方虽然表面上和气,手却攥紧了拳头,他就要马上离开,免得浪费时间。
握紧拳头是心理学上的武装姿势。美国心理学布莱德曼经过研究证实,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做出此种手势其实并不代表着他非常自信,如果有人在和你交谈的过程中握紧拳头,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心里很讨厌你。这样的人有着明显的防御意识,同时你也可感受到对方的敌意。
他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你也可以从他的其他身体语言上看出这一点,比如眉头紧皱,甚至还有脖子上青筋迸发的现象。如果此时你激怒他,他会由这种显示敌意的状态真正转变为敌意爆发的状态。
王明和小张是同寝的大学室友,4月1号那天,王明偷拿了小张的论文。在小张焦急地寻找论文时,王明拿出论文,说,你也太笨了,就放在你的枕头下面啊。小张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手上的青筋迸发。王明并不在意,继续和室友一起起哄,一起嘲笑小张。结果,小张对王明大打出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王明没有及时理解小张传递出来的手势信号,所以才激怒了焦急、羞愤的小张。其实,只有你懂得观察,你的确可以从对方手掌的姿势,看出他们对你这个人的看法。
你和朋友聊天时,经常可以看到,他靠在桌子上,掌心向上,一只手可能还夹着烟。这表示对方对你颇具好感,想和你更亲近。手掌向上自然平展是身心放松的表现,只有对你没有戒备,才会展现这类手势。
平展的双手通常会放在椅子扶手上、大腿上,有时候还会放在面颊上。这表明他极力想对你示好,但心理还有戒备,不过这种手势很普遍,大体上对你还是有好感的。
我们大家熟悉的祈祷手势,好像拜拜一样,有人用这来表示拜托、请求。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基本可以断定,这人是抗拒的,这种动作往往用在有求于人的时候,虽然嘴上要求,但心里往往是抗拒的。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些人有了握拳的动作,其实并不是讨厌你,例如有些人在内心焦虑或紧张不安的时候,也会做出握举的动作,这是一种对自己负面情绪的安慰,是一种心态的特殊反映,所以我们应该区分看待。
你和朋友交谈时,他总是不时地拨弄头发,这是他的大脑发出了信息:“心慌!安抚我一下吧。”是的,就像小猫小狗感觉害怕时会舔自己的毛发一样。
仿佛在说“我错了,我会不会挨打呢”,因此,太频繁地拨弄头发,不是说这个人没有洗头发、头皮很痒,而是他内心极度不安,缺乏自信,需要用频繁地拨弄头发来掩饰心中的不安和不确定感。对这样的动作最常见的解释是当事人感到疑惑、不安、甚至有点焦躁。
小葛是个纨绔子弟,和莉莉结婚后稍有收敛。可是有一天,小葛又彻夜未归,早上回家,他发现莉莉整晚没睡。莉莉站在窗口,红肿着双眼,她质问道:“你是不是又去夜店了?这个家你还要不要了?”
从未见过莉莉发火的小葛有些慌乱了,他不停地拨弄头发,说:“我,我没去夜店啊,你相信我!”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尽管小葛嘴上否定了莉莉的猜想,但他手上的动作却表明了他的不安、顾虑。
你会发现,很多人原本嗓子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在准备比较正式的演讲前,他会不停地清嗓子。这不是怪癖,只是紧张的缘故。不安或焦虑的情绪会使喉头有发紧的感觉,甚至发不出声音。
为了使声音正常,他就必须清嗓子。这也是有的人说的“紧张得连声音都变了”的原因。如果你遇到说话不断清嗓子、变声调的人,这表示他们非常紧张、不安和焦虑。
抽烟有时会被认为是缓解紧张、压力的方法。生活中,你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动作,有人在烟没有抽完的时候,忽然把烟头狠狠掐灭或是把它搁在烟灰缸上任其燃烧。其实这样动作的潜台词常常也是压力、紧张、焦虑。
每个人在当学生的时候大概都被老师说过:“你能不能好好坐着?你屁股底下坐球了?”当你和别人聊天时,如果发现他坐立不安,那就表明他感到有压力或不安,有时候无聊也会有这样的动作。
很多动作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也是紧张不安的表现。比如撕纸、握皱纸张、紧握易拉罐让它变形,等等,并且你可以发现,当个人的紧张感、不安感严重的时候,这样的动作出现的概率更大。人们似乎希望借这些动作来缓解,同时稳定情绪。
一个人做出拍案而起的动作,多是在他感觉人格和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此刻他觉得不应该再临阵退缩,于是拍案而起,想给人以迎头痛击。
与之伴随的往往还有手势下劈的动作,这样通常会给人一种泰山压顶、不容置疑的感觉。使用这种手势的人,一般都是地位高高在上,性格有些自负的人。他们的能力很强,一般他们的观点和决定,不会轻易容许别人反驳。
日常生活中,大家常遇到一些上司,在讲话时,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显示威慑力,他们通常会做出手势下劈的动作。在这个时候,你最好不要轻易提出相悖的观点,对方一般也是不会轻易采纳的。如果你非要争论个你是我非的话,恐怕他们很容易就拍案而起了。
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否定别人的观点,往往也喜欢做手势下劈的动作来否定别人的观点,打断别人的话。如果争论到高潮,很可能会有人拍案而起了。
如果是在演讲,一般不适合做拍案而起的动作,但是演讲者为了强调自己说话的意思,往往会做出手势下劈或攥紧拳头的动作。
这也是他想显示威慑力的标志。握紧的拳头好像在说:“我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是在有矛盾的人面前攥紧拳头,则表示:“我不会怕你,要不要尝尝我拳头的滋味?”这也是他讨厌某人的标志。
历史上,“拍案而起”的例子很多。曾有“同治中兴”名臣左宗棠在事关中华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拍案而起,挺身而出”的故事,尤为后人称道。
当时,清政府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像左宗棠为了维护了中华民族大义,义正词严地拍案而起则是气愤至极的自然反应,当然这样的动作也显示了他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