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王淑娟)资管新规将在2021年底收官,占据资管市场重要位置的银行理财产品转型也步入最后阶段。2021年,银行理财市场迎来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子公司已成为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
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质、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差异化产品线、强化渠道建设……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的理财子公司,直面“大资管”竞争,下一步亟须建立核心竞争力,在资管赛道上高质量发展。
理财子公司成为市场主力军,转型进度加快
2021年,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步入快车道,这使得我国理财市场主体得以进一步丰富,为资管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截至目前,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2家已获批开业。随着理财业务的转型与理财子公司的发展,理财子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稳步增加,已成为理财市场绝对主体。截至2021年9月底,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存续规模达13.69万亿元,较年初的6.67万亿元增长1.05倍,占比已达48.97%。
2021年,各家银行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大幅压缩老产品规模,理财子公司的新产品稳步进场带动理财规模企稳回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增速较上半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逐渐回归2020年末的水平。
目前,多家理财子公司已跻身“万亿俱乐部”,其中,截至2021年9月末,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79万亿元;截至目前,建信理财管理规模已达2.2万亿元,存续产品已超过800多只;截至2021年11月,工银理财自主发行并管理的理财产品规模突破2万亿元。
净值化是理财转型的核心,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2021年净值化转型效果明显。截至2021年9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净值化比例达86.56%,较上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监管标准逐步统一,监管套利空间消退
规范现金管理类产品、理财监管进入直联时代、理财流动性新规落地……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随着监管标准的逐步统一,银行理财走向公募基金化,监管套利空间正在逐步消退,也加速推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客群细分与产品定位。
2021年6月,《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发布,对存量规模约8万亿元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进行规范整改,过渡期至2022年底。这意味着,未来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将同场竞技。
2021年9月,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新规统一规范了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方式,进一步推进从摊余成本法转向市值法转变的进程。
2021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提出了理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流动性管理要求。
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表示,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以及资管会计处理、估值减值要求的深度实施,理财产品净值将全面严格遵守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估值方式的切换将导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显著加剧,投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地暴露在投资者面前。预计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业务领域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分化,大型银行将充分发挥理财子公司在理财业务方面的展业优势,而大部分中小型银行理财业务可能进一步萎缩直至退出市场,进而有可能向财富管理领域拓展。
直面竞争,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迈入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子公司直面的是整个大资管市场的竞争。面临新挑战,要在竞争激烈的资管市场立稳脚跟,理财子公司需要补齐短板,不断锤炼在IT、运营、风控、产品研发、投研、渠道和交易等领域的核心能力,建立起护城河。
产品研发能力是目前理财子公司的一个短板。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主要以固收类为主,规模平均占比近90%。
交通银行业务总监、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表示,伴随着设计更复杂、需求更分化的资管产品的创新推出,投资更讲究跨市场、跨资产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此外,境外投资并不意味着高风险投资,中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以多元化为特色的银行理财境外投资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兴银理财副总裁汪圣明认为,目前银行理财公司产品转型仍处于爬坡阶段,净值化转型仍有待深化,特别是估值方法完全切换后,渠道与客户是否能真正接受净值曲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具体能力建设上,银行理财机构需要前瞻性布局,打造理财投研与运营体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则表示,转型成功的银行只是完成了资管新规的“入门关”,净值化产品的估值、客户接受度和满意度、产品系统的升级改造仍然是重要关口,金融科技赋能理财业务数字化转型是关键利器,更是大势所趋。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84万获赞 222.6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