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知文化 享节庆》第二场直播沙龙“文化暖冬季 节庆迎新年”举行,诗人、学者、《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作者、《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作者余世存、博鳌文创院合作中心主任、中建西北院文旅产业中心主任、陕西袁家村商业策划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董珂、搜狐文化主编任慧、狐椒文旅主编曹延一起,聚焦暖冬迎春类节庆及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莅临直播间,与观众共同零距离感受暖冬迎春节庆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以下为著名诗人、学者余世存老师在直播沙龙的主要观点摘录:
传统节庆是古人智慧和生活的凝结与再现
我觉得庙会和灯会特别好玩,我们很多年轻人一听说庙会灯会就觉得很俗,很传统,但是假如说我们把它换一个词来理解的话,就很好玩。
现代人理解的门户网站,网络大平台,我们要想想古人他没有门户网站,没有网络平台怎么办?他们自己就创建了类似于我们说的庙会和灯会。也就是说庙会和灯会是古人的网络平台,是他们的“门户网站”。
我们很多朋友在有逛庙会和灯会的时候,他有这种经验的话,他就明白就是说平时你再怎么一个人或者说你很另类很孤僻,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家里人或者亲戚朋友都会喊着说一逛去逛一逛逛灯会。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如果有了这么一个大门户网,还是想邀请你去逛一逛,邀请你去参与的。
所以我说庙会和灯会它在今天的复活就证明就是说我们古人的智慧还是很厉害的,比如说庙会和灯会传承千年百年之久,它没有消失,它在我们今天大家都在低头玩电子产品的时候,它还是能够有魅力,能够吸引我们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去逛一逛,去参与这种线下的与人之间实际可以交流的门户网去去有这样的实际的体验。
所以我觉得庙会和灯会它是很有意思,它就说明古人在做这种平台的时候,它其实是有助于我们人人与人之间建立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有助于我们去获得那种节日生活的一个更丰富的体验,而不是说个人的更个体的一种体验。
也就是说你在逛庙会灯会的时候,你的感受你的场景,你的印象不仅仅是你个人,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互动的状态,跟我们在虚拟网络里面去换,过往又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他们是有相同点,有不同的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我觉得是古人的发明。创造啊虽然说说起来很俗一点,但是我觉得用我这个词来讲,可能不太也不是一个很俗的事情。
临近春节,大家都知道春节这个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然后家家户户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包括我们年轻人对于很多古代春节怎么过,或者说现在的春节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形势的变变化都特别的有兴趣,其实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的感知,于老师在这方面特别的有这种天地之心,然后他通过自己的文字,还有自己对于传统习俗的重视,还包括抑郁文化的这种书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精彩的案例。
弘扬节庆文化 感知节日背后的声音和色彩
我觉得“迭代”这个词特别好,虽然很多年轻朋友说年味淡了,但是实际上说春节的气氛它还是在我们看来还是越来越浓,可能感觉年味淡了的反而是一些老年人中老年人,因为他们小时候的那种记忆可能是消失掉了,包括年味,包括有些美食,它的本乡本土的美食可能不容易尝到,所以觉得年味淡了。但是我觉得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们现在过春节反而比几十年前,甚至比传统社会的那种过春节更有意思,因为它的范围更扩大了。
比如在传统中国社会,我们一般过年过节的话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村以宗族为单位,或者以乡村为单位的,是这么一个小范围内的,或者是以一个熟人社会在过年过节,但是我们现在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过年过节的话,我们已经把熟人社会从熟人社会扩大到一个陌生人社会,比如说全世界的华人看一台晚会——春晚,甚至我们个人的体验,我们也是在手机的朋友圈中能够不仅仅是祝福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单位的同事,甚至在一个社群里面,在一个朋友圈里面,可能你仅仅见过一面的朋友你都不记得,但是你还是会祝贺他,问候他的春节的节日快乐。
所以我说我们现在的那种过节的,我觉得那种空间感,我们的那种氛围感远远是大于传统的这种节日。还有就是说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我们100多年来,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我们中国人对那种中国的这种传统的很多的那种颜色声音,它是有一种排斥感的。
比如说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禁鞭的禁鞭炮的,当然现在在大城市的三环四环以内,还是五北京市五环一类还是不让放鞭炮。这个是为了一个社区的安全,为了一个环境保护,当然我们是能理解,而且但是我记得我小时候有这样,或者说我年轻的时候特别上大学的时候,我对过年放鞭炮是特别排斥,我觉得这个是很土俗的一种过年办法,但是我现在觉得又不一样,又发生了变化,我发生现在觉得无论是用实体的体验放鞭炮,还是用电子产品放鞭炮,我觉得都是很有意思的,过年你还是要听个响,用我们的老话来讲,甚至盘子摔碎了,我们真是不由自主地就回到了跟古人是同一个反应,就是说觉得要岁岁平安,是吧?
他马上就想到联想到了这就说明几千年来中国古人的这种应对方式,他跟现在还是适用的,包括我们说过年过节要放鞭炮,我觉得我们是都能够理解,这是声音方面。
还有一种色彩方面,比如说我觉得这100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对那种对大红大绿确实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很多人一想到大红大绿,就觉得那是农村人的那种审美观,是农村人的一种色彩,但是我发现这两年又不太一样了,这两年就是随着科技的介入,随着现代审美的介入,把这种大红大绿也做得很好看了,就是说我们现在用的男同胞穿起大红的衣服,女同胞穿起大绿的衣服,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很俗的,反而觉得也很漂亮,甚至也很雅致,也很高雅。
所以“大红大绿”它到现在为止也不仅仅是一个雅俗的问题,它反而我们在这个大红大绿当中,在过节的这种当中感觉到某种氛围,它在烘托你,烘托过年,就是说包括类似这种东西,其实我特别是中国人过年过春节,这个在我的研究当中看来,人的阴阳法则是一个天地之间进行阴阳大转换,中国的阳历以及中国的阴历加起来,这种阴阳合力在这个时候算是在做一种阴阳转换,我们人应该更积极地参与这种阴阳转化。
中国古人讲的这个人要参赞天地,人同天地相参赞,要帮助天地来完成这种转换,怎么完成呢?比如说在现在冬天的季节,白茫茫一片的时候,或者是说冬天一般是灰蒙蒙的,是灰色的,是黑色的,那么我们开始用大红的颜色啊来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大家觉得心气儿能够提起来了,有精气神了,这是我们过节的我觉得它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以前很多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朋友不太理解这种传统的这些习俗,觉得太俗了,或者说有些迷信的东西,其实它背后里面是有这种传统的这种文化的智慧。
所以我觉得我们随着现代人在过节,随着科技力量的介入,随着我们现代人的这种审美理性的介入,我们反而能把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节日过得更丰富精彩,过得更有味道,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丰富过节方式, 扩大文化输出的路径和影响
我觉得旅游度假过年,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其实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甚至自己也实践过这个旅居过年的方式。
比如说像我年轻读书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春节买不到车票就没法回家过年,只能在学校或者在同学家吃个年饭,这个时候就觉得好像感觉自己年没有过好,然后总觉得过年还是要回家,跟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必须在本乡本土过年才算过年。
但是你随着你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圈层的这种扩大,我觉得这种认知也会改变。比如说有一年我和我太太到云南大理过年,那个时候第一次到大理过年还觉得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你,觉得这样过年算过年吗?
但是真是入到客栈里面,而且跟客栈的老板以及来客栈一起过年的很多游客一起说说笑笑,你就发现一天两天之前还是很陌生的,天南海北的人,马上大家在一起有那种亲人般的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奇妙的感觉。
而且我那年在云南过春节还遇到的有一个很奇遇的事,就是遇到的梁漱溟先生公子我印象中应该是裴宽教授,跟他们一家人也来到了一个客栈去过的年。
所以我们当时在一起过年就特别的热闹,特别的开心,而且真是觉得跟陌生人在一起过年吃团圆饭也很热闹,也很温暖,而且那种感觉好像更加奇妙。
同时你那种过年我觉得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一方面你是在客栈,在一个异地他乡在过年,另外一方面你的手机也没有闲着,你同时还是在跟你的家乡,你的亲人,跟你的同学在相互祝福,相互链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多重意义的,其实也是现代社会或者现代科技给予我们的方便。所以我觉得旅居过年,它其实也会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也会越来越成为我们很多朋友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本乡本土就是说比较熟悉了,或者说因为家里人某个人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想到外面去,甚至想到国外去度假,到国外去过年,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也确实是让我们对年的、对过年过节的那种感受更加的丰富。
就像我在《时间之书》和《节日之书》里面强调的一样,我觉得我们的每一次新的尝试其实都是在丰富我们的传统,换一种说法就是大的符号,比如说节日或者说二十四节气这种大的符号,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实践它,在激活它,而不是说它是一个死的东西,是一个书面的东西,或者是一个老人传下来的一个办法,我们不必亦步亦趋的按照他书面上写的去过节,我们现在的每一次新的创造,其实都是在激活它,都是在盘活它,甚至给它赋予新的意义新的精神。
所以我觉得网友们不需要就是说对过年过节想当然,只要我们说在这么一个节日的时间,在这么一个节气的时间、节点的时间,我们在认认真真地生活,我们就已经在过好这个节日,所以我特别支持一些朋友,你们去旅居度假,旅居过年,这样的话可能对你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这种体验,这种体验本身你迈开这一步的时候,其实你是在激活激发你自己的创造力,你一定不会说,我是按照家里面去跟他们吃个团圆饭,亦步亦趋地过那种年,你一定会有主动的去想创造的愿望,也有创造的兴趣,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在施展你的才华。就像我们那个时候在云南过过年一样,大家在一起好像说一说每个人你要出一个节目,或者说每个人出个节目不行的话,每家要出一个节目,这个时候你就参与到这个创新。
这两年大家已经习惯一个词叫就地过年,我觉得就地过年以后跟旅居过年一样,也会成为大家的一个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能我们应该是怎么讲说应该像过年应该有更多社区化尝试,还是要参与,不能说因为你不能回家乡过年,不参与本社区或本城市的这个过年的气氛,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包括很多朋友,特别是年轻朋友总是说自己平时太忙了,所以过年好不容易有几天过年时间,宁愿在家睡个大觉,或者说看一下那些韩剧美剧连续地追剧,我觉得这种个人式的过年,我觉得不值得去提倡,还是应该去参与,去走出户外,去到你的邻居家去串门,因为你平时没有机会去串门,去熟悉那些邻居,这个时候应该去跟邻居一起来把这个年过得热热闹闹的,是吧?
所以我觉得传统文化过年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拜跑年。
拜跑年在乡村社会非常有意思,几乎是家家户户,比如说大人不一定说是每家每户要要拜到的话,他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就是说你必须家家户户你都要去敲门,要进去给人去磕头去贺年的习俗,其实我觉得现代人包括城里人应该能够拿过来,怎么讲?用新的形式来激活的,让拜跑年成为我们社区的一个方式,这样的话,我们的社区就可能由一个陌生人社会变成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是邻里之间相互读书。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过年这个节日本身就有让大家变得熟悉起来的一个功能。我们当代人过要过年的话,也应该把这个功能能够发挥起来,能够激活起来。你比如说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说你在一个社区里面,甚至在一个楼里面,一个塔楼里面,你可能住了两三年,可能对门你还不认识。我觉得要通过过年这样的节日能够把你的对门能够熟悉起来。
其实熟悉邻居,熟悉社区的这些朋友是他给予你的感觉,比回到家里面跟你的老同学跟你的父母是不太一样的,但是他给你的惊喜恐怕也会超乎你的意料之外,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最切身的感受。
这两年很多朋友觉得不能回乡过年,觉得很可惜,甚至对疫情已经快跨三个年头,觉得遥遥无期,有一种沮丧感,其实我觉得不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消极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包括利用好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这种节日给予我们的一个福利,能够好好的享有福利,能够让我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有希望,变得这种有活力起来。
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两年我们应该把能够利用过节的时候,能够主动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创造机会,跟周围的邻居,跟社区的朋友,跟物业的朋友一起把年过好。包括有些朋友谈到说在这个时候要有一种共情,要有一种体贴精神、体贴心,说的都特别好。
有很多朋友在这个时候给快递小哥,你平时可能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去催快递小哥怎么还没有来送我的快递,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要体贴一下,甚至快递小哥来了,你可以给他买杯热茶,送杯热茶,这样让你的生活还有让这些帮助你的给你提供服务的这些陌生人,感觉到在这个时候,在特定的时候,他不是很孤独,不是一个陌生的一个人,而是活得很有意义,活的很快乐,甚至他自己也会对生活有憧憬,有冲动,有福的那种热情。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有随时随地发现这种够让我们投入让我们参与的这种细节、生活空间,所以我觉得传统文化的这种元素,加上我们的过年习俗,加上我们自己拥有的这些高科技的便利,还有我们自身的才华,觉得这几大因素加起来,我们一定能够就地过年过一个很好的年,这是我的理解。
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加载着我们哪些情感的寄托?
刚才我们说过传统的庙会和灯会,它相当于是古人搭建的一个大的网络平台,一个大的门户网站,人人都在其中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个是一个很好的结社交、朋友、社交联谊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还有中国古人他观察到了从冬至开始,就是我们常常说冬至益阳生,阳气开始升发了,也就是说冬至的时候太阳从南半球回来了,这个叫冬至一阳生,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
然后进入到一月,现在的一月其实就是农历的腊月,所以在腊月里有这么多的节庆的活动,然后在我们说的所谓的阳历的一月,小寒大寒节气期间,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我们用灯会庙会这些活动来让大家感觉到天地之间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就是说寒冷的让你只能猫冬,躲在家里,它是鼓励你能够走出户外,能够参与进去,人人都能够出去的话,那么大家就汇聚成一道洪流,能够让天地之间热气腾腾,喜气洋洋。
从一个自然的节令来讲,我们刚才讲过冬至一阳生,那么到小寒是一阳,那么大寒是二阳,然后到了2月4日前后就是立春,今年的立春好像也是我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到了立春就是三阳,按中国人的说法就是三阳一般开泰是吧?
三阳开泰就是说有了三阳,中国人讲三生万物,阳气太阳往北半球返回的,越往北走的话,它给予我们的热量增多的话,增多到三阳的话,那么天地就打开了,这个时候人就不再觉得冷了,所以立春这个时候风吹在你的脸上,你也不会觉得寒冷了,那个时候的风它就要按我们中国人说话,风向都变了,已经从北风转到东风,所以三阳开泰有这么大的魔力。
从节庆文化角度理解“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我经常开玩笑,我说中国人经过几千年,在腊月期间的生活状态就没有超出几千年前的一个总结。总结是在中国的易经里面的副卦卦辞里面说过,他说冬至一阳生,这个时候地雷复,恢复光复,恢复了之后有一个什么变化?就是让你“出入无疾”,出入无疾是什么意思?就出门、回来你不要太快,也就是说我们在腊月里面,我们的行动,出门走路不要太着急,走的太快,你要慢一点,因为你慢一点才稳,因为这个时候外面是大地冰封,冰天雪地的状态,大地都是冰冻的状态,你如果走得太快你会摔倒是吧?
所以古人告诫你说要出入无疾,还有我们知道疾又是疾病的,他其实也是古人对我们一个提示,就是说你出来进去,你不要生病,不要得病,我们现在在疫情情况下,我们也是经常一出门,门卫就会问最近有没有咳嗽,有没有感冒,有没有发烧之类的,他还是在互相提醒,互相告诫,其实也是让你注意养生,注意你的健康,这四个字我觉得是几千年来没有变化。
还有一个词更好玩,叫“朋来无咎”。朋就是朋友,连起来就是朋友来了没有错,朋除了朋友以外,这个朋是我们说的在腊月里面我要逛庙会,灯会,我们看到陌生人,对不对?更不用说看到了朋友,那是一个惊喜,你都觉得这个时候你的这种状态都会都会提升起来,你那种很沉闷的状态,看到朋友你就会升发起来,所以朋来无咎有这么一个意思。
当然还有一个意思,我们都知道“朋”在古代,先秦以前它是货币的意思,用我们的现代的语言翻译朋就是相当于红包,所以朋友给你发红包了,朋友见到你有伴手礼送给你,是吧?你拿了没错,所以朋来无咎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包括我们去逛灯会庙会,看到朋友家的孩子,或者看到一个很可爱的孩子,我们愿意去买一个小东西去逗逗他送给他,其实也是朋来无咎,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一些习惯,我们的一个行为模式,其实几千年前古人就总结了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即使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去去交流,去互动,去逛庙会灯会也好,它还是我们的一种思维,甚至是我们的一个思维习惯,是我们的一个行为模式。
所以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我们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下我们很积极的很乐观的参与到从一阳二阳一直到三阳开泰,时间的天地的这种阴阳转换,这种阳气的不断的增加,我们是一种很热闹的心情,有参与感的精神去参与。
所以庙会灯会它蕴含了古人很丰富的很有趣的这种文化内涵,这是我觉得我们几千年来,虽然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他不一定理解这种庙会灯会,为什么一到这个时候就要挂灯挂那个东西他可能不理解,但是如果你深入进去会发现它其实这是古人的一个我觉得是他的一个确实是他的一个习俗,同时是古人或者说是我们的先人对于时令,对节气,对这个时间和节日时间的一种很好的安排。
我们要帮天地完成这种阴阳转换,我们要推动三阳开泰的到来,所以我们要热热闹闹的做好这种做好庙会,过好灯会,这是我的一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