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伤亡最重,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是国共双方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大决战。如此重要的一场战役,双方都是相当重视,并且全力以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国民政府派出了他们最厉害的精锐部队,我方也是派出最英勇善战的总指挥。
不禁好奇,到底谁是总指挥,让这场战役打得势如破竹,这样经典呢?这个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很大的争论,有人说是粟裕大将,还有人坚持是邓陈。总之一时间众说纷纭。
01从战略和战役层次
从战略层次上看,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当然是千里之外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了。他们通过电报等方式作出关于战役的一些重大决策。
据相关史料记载,他们即使是没有在现场,但是却干着团长的活,甚至是经手具体的阵地布置。一边惊叹于他们的敬业精神,一边又佩服于毛泽东过人的军事才华。
这场战役是粟裕大将向中央提出并建议的,按照常理说应该是由粟裕总指挥,但是粟裕大将知晓这场战役多么重要、多么难打,故并没有独断专权。
而是向中央发去电报申请中央派陈毅和邓小平指挥,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粟裕的大局观念和大将风范。
心中不仅有疑问,为何粟裕要向中央申请刘邓陈呢?而中央也如何神速作出回应呢?
02背后原因
首先,陈毅作为华野司令和中野副司令,邓小平又曾经多次和陈毅合作,二人配合非常默契。
他们在华野和中野军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能够提高军队的军队和向心力和凝聚力。只要作战方案需要中野和华野配合,二人能过很快作出决定。不得不佩服中央军委未卜先知的能力,早年就把陈毅调到中野。
其次,战场的事情瞬息万变,时不我待。如果等出了问题再临时换帅是万万要不得的,是兵家大忌,一方面会扰乱军心,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指挥的紊乱。这场战役如此之重要更是马虎不得,不夸张地说是两大兵团的生死之战。所以,同时派出了几位大将,互相配合。
再者,虽然陈毅是华野司令,实则当时的陈帅已经离开华野一年之久,华野战军所在的徐州战区也是变化很大。所以陈帅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况且,淮海战役本身就是由粟裕提出来的,所以总战略上还是听粟裕的,他肯定已经有了万全的应对方案。
最后,尽管粟裕曾有战神之称,有着卓越的非凡的军事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其能力甚至在全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这一点在抗日战争也得到了证明。但是如果让粟裕独自面对复杂的淮海战役,也的确没有十足的把握。
鉴于他们各有所长,配合得当便会产生1+1>2的效果,再结合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的实际情况,中央军委便决定成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5人领导小组,同时任命邓小平作为书记的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并且给予他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最后的结果也表明这个决策是多么的英明。
03将帅不才,累死三军
首先,从战略层次上看,国共双方的领导人分别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复刻淮海战役,懂军事的人会发现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包括他投入和八十万大军完全受毛泽东指挥。这简直是对蒋最大的讽刺了,但是事实也的确如此。
换句话说,国民党方面完全被我方牵着鼻子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蒋介石作出的决定都是在跟着我们,他们是被动的。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上得心应手,但蒋介石却在一些决定上举棋不定,所以往往只能跟着毛走,这也就有了蒋军几十万部队被毛前牵着鼻子的战场上“逛街”的笑话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双方具体的指挥官,国军方面是白崇禧和刘峙。白崇禧虽然有“小诸葛”之称,但是在淮海战役中只顾争权夺位,想把蒋介石拉下台再把李宗仁扶上台,所以白崇禧只是表面上服从蒋介石的调遣和命令,但是背地里却搞消极怠工,甚至是从中作乱,恨不得蒋介石的主力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这样就能在党中抓住蒋介石的小辫子。
再说说那个直接现场发挥的总司令刘峙,如果他不是对蒋介石忠心耿耿,都要怀疑他是内奸了,因此他错得实在是太过离谱了。在我方军民中有“大笨猪”之称,当时更有人戏称,要想日子过得好打到徐州去杀猪。更离谱的是他将我军转移兵力谎称撤退,用以邀功,更是在徐州城里放烟花庆祝,更离谱的还引得国民政府派慰问团来嘉奖。总之就是现在多风光,最后输得有多惨。
更甚至最后淮海战役惨败后,刘峙不但不敢去见蒋介石,还偷偷跑了,这也难怪蒋介石对其怒其不争。因为在当时,刘峙心中想的已不是人民和军队了,而是如何升官发财。
04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
“将帅不才,累死三军”国民党方面将无能,帅更不靠谱,失败也是意料之中。当然,国民党方面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党不得民心,正所谓“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解放军和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而蒋军却组织不起百姓。淮海战役被称为是人民用小车推起来的,据史料记载,二百多万人民去前线支援。
而蒋军方面不仅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蒋军的军队里也是缺乏凝聚力,送上去的情报要么没有,要么迟,要么就是递上去的假情报,所以蒋介石不仅不得不民心,还不得军心。
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才能有效地组织、发动、进行人民战争,并且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再先进的武器都比不上的。一旦失去了民心,飞机、坦克、大炮都不能挽救被灭亡的命运。
最后想说的是,淮海战争是谁领导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中军民一家亲,军民协同作战的团结一致和英勇奋战的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