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在《女心理师》小说的自序部分是这样介绍这部作品的,“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悬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

不错,作家就是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挖掘人性的各种面貌,而毕淑敏因为自身也是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份,描写和透视人物更加会更专业更有深度,以这个视角带着我们游历观察不同的人生。所以读书更是读透书中的人,尤其是作者着意塑造的女主人公心理咨询师贺顿贺顿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师,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01

第一阶段从她成为贺顿开始,她和过去告别。这种告别是一种屏蔽,把柴绛香(十二岁以前的贺顿)隔绝于内心深处,她虚设了自己的背景和身份。她需要忘记自己的过去,“柴绛香”的名字从此就成了一种符号标签,封住了对过往不幸童年的记忆。直到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这条道路,她坚信要让心理师的笑容变成“自己的第二张面皮”。

她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羡慕她在心理师培训班的同学沙茵,因为不止一次地在小说中提到,在沙茵的脸上,有一种融合了淡泊平实的和善安详,那是多少年的丰衣足食濡养出来的,这一切是贺顿从来不曾拥有的。

沙茵还是大学里的心理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是贺顿比沙茵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师这份事业,也许需要的程度决定了用功的程度,贺顿的努力和勤奋远超常人,她为开办心理诊所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在所不惜。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师这个职业,和学历什么的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看一个人是否具有了解别人的能力,是否有人格的力量。因为成为优秀的心理师是贺顿的终极目标,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理想,她不愿追随任何人,也不愿任何人和事成为她理想的阻碍。

02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贺顿对心理学这个事业的高专注度使她很容易将周围的人都纳入到自己的心理分析对象中,更好的增加心理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小说中有一些章节几乎是心理师的自白,是心理师的内心活动,是非常跌宕起伏甚至煎熬的内心体验,作者关于这种体验的描述形象又真切

“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叫沧桑;如果你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在这种蒸煮般的煎熬中,一种强大的混淆感生发起来,如同高原隆起,平缓而不可抑制。要找到症结。让心事自生自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它绝不会真正消失,只是貌似离去,耐心地等待着卷土重来。”

我们同样还可以在比比皆是的描述中感受到贺顿作为心理师的工作状态,她的巅峰和低谷,她的执着和专注。作家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带你去体会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的情感付出。

“在每一次的倾听的过程中,她都秘密地进入了那个述说者的身上,感觉到他所经受的痛苦。这种深切的不由自主地附体,让她迅速地丰富以至于衰竭。她感觉自己有几千岁了,变成了一个巫婆。能预知过去与未来。她对于世态炎凉的体验如此敏锐,所有的痛苦和欢愉都被放大,她在天堂的地狱的垂直观光电梯里穿梭,仿佛一座透明的监狱闭锁着她的活动范围。景色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失重的感觉令她透不过气来,丑恶让她如同怀孕般想呕吐,以至于她想,如果真的怀孕,她一定马上停止工作。如果胎儿的小耳朵不加选择地听到了这些故事,不是变成仙灵就是变成恶棍。当然,也看到无数人性中的良善。生命的蜜汁也会喷溅而出,灵魂的香气袅袅飘荡,散发着迷人的甜润,沁人肺腑。只是这种时辰,少而又少。”

看完这一段的描写之后,相信读者能真切感觉有些疲惫,其实共情也是一件很累的事,在自己的身上经历他人的故事,心里累身体也疲劳。这种辛劳常常不为人所知。

作为咨询师如果个人成长不足,很容易遭遇所谓的“职业倦怠”。所以心理师要学会过滤,“否则你就会被他人的经验腌透,变得干硬和充满不被感动的盐分,丧失了柔软和纯正”。

从接触治疗的来访者的例子中,看到的贺顿作为心理师,更多的是倾听和引导客户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让来访者做出自己的选择。其实我们看到之后也得学会一些梳理的经验,自己的梳理日记也可以有这样的作用,只要你足够耐心,足够坦诚,慢慢梳理,所有的事自己都可以找到答案,人生虽然看似复杂,清楚脉络捋顺了也就简单了。

贺顿在为来访者治疗精神病症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身患心理重疾的心理医生。虽然外人看她沉着冷静,其实她的内心深处依然驻留着一个担惊受怕的孩子。

03

作者这么安排女主的人设目的,意在救赎他人的过程也是在救赎自己。在为别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贺顿渐渐地发觉力不从心,方向不对,经过重重督导明白自己原来也是带着深重心理疾病。

于是她开始内省和反思,在来访者的故事与她痛苦记忆的碰撞中,她渐渐地深入内心去直面惨痛的过往经历。终于经过了一系列痛苦疗愈之后的贺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平和而通透,不再带着自己的伤痕。

这个阶段的贺顿不再拒绝曾经的柴绛香,如小说所描述的“今日的贺顿向时间深处的绛香招手示意,过来吧,我不会嫌弃你!纵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你的亲生母亲都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放弃你,但是我不会。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贺顿终于和童年伤痕累累的绛香拥抱融合了,她们本来就是一个自我,人为地刻意地分裂了,埋藏起来。只有接纳了过去,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最后作者交代了贺顿的两次告别,与两个重要人物的告别,这两个人曾经帮助了她,也有过深深的伤害。说明了此刻的贺顿真正成长了,潇洒地转身,意味着重生,事实上青出于蓝胜于蓝,贺顿已是今非昔比。如果不看到最后,是不会喜欢且尊重贺顿这个人的,贺顿必须脱胎换骨才能成就一个优秀心理师。

04

读完这本小说,不妨认真地想一想,心理师是什么样的一类人呢?“心理师就是为那些对变化着的心灵,有着无穷关切和好奇心的人准备的行业他或她必须充满了探索欲和苦行僧般的奉献精神。你要比你的来访者更胜出一筹,更聪明更稳定,更深刻更诚实,也更有耐心。”

这一路走来的贺顿,从伤痕累累、弱小无助、风尘仆仆、跌跌撞撞到淡定稳健,张弛有度,从解决温饱的物质需求到从精神心理层面领悟咨询师的职业操守,一个平凡好学、坚韧努力的女子一路在成长,内心在修正,人生在摸索中自助自强。

在贺顿的心灵成长中,她从污浊中挣扎而出,变成一个帮助他人解决心理困惑的心理师,这是不易且可贵的,也是值得敬重的。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地蜕变,能够自助且助人,能够从苦难中走向光明的人生。

举报/反馈

一阅而启

5.6万获赞 9221粉丝
读书观剧,阅人阅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