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农视网」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纲要强调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
提供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
当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
不少正处于花样年华
本应快乐无忧的青少年
正在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折磨
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
原因有哪些?
又该如何解决呢?
少年精神健康之忧
今年三月正式出炉的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换句话说,每四个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个正在遭受抑郁的折磨。以抑郁问题为首的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低龄化、普遍化趋势。
今年5月,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该研究从2012年底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市)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回想起高中时的那段经历,王雅楠心有余悸:“当时,觉得自己像是被罩上了一层灰色的罩子,这个世界和我没什么关系。”
电话里的王雅楠听上去和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区别,精神放松、思维活跃,言语间时不时蹦出几个网络流行词。很难想象,这个年纪轻轻的大学生曾深陷抑郁的深渊。
高考成绩揭榜后,王雅楠一度想不开,想走上绝路,幸亏家人及时发现,才被抢救回来。“和成绩无关,就是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她说。家人带她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中度抑郁、中度焦虑和中度强迫症。通过药物干预,现在她的病情已经稳定。
王雅楠的经历并非个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曹晓华表示:门诊量在增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每天50个专家号,都能约满。前来预约的病人以初高中生为主,尤其是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居多。每个孩子发病原因不一样,但问题主要是抑郁和焦虑。从接诊情况看,有一多半是需要吃药的,属于中重度以上的症状。
不少校长坦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太原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说,原来一届学生里有一两个抑郁症患者,现在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因为抑郁症而休学的。去年学校仅高二年级1300多人中,就有15人因抑郁不能正常上学。他们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从初中开始就已存在。
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
正处花季的孩子们,究竟都在想些什么?是什么遮蔽了他们内心的阳光?
王雅楠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高中之前,除了性格比较内向、朋友较少之外,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明显区别。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不断增大,王雅楠感觉很疲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每天凌晨三四点才能睡觉,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
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精力无法集中、情绪持续低落……大脑长期超负荷运转,堆积的压力始终无法向外界排解,这一切令王雅楠临近崩溃边缘。
在一次调查中,孩子们表示,最担心的事就是考试成绩差,被老师请家长;第二件事是学习失去了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涉及到同伴关系;第四件事则是与亲子关系有关。可见,学业压力、发展问题和校园、家庭矛盾成为困扰未成年人的首要问题。面对这些沉重的压力,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却有限,往往无法自我纾解。
此外,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帆表示:
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儿童群体中均呈正态分布,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天然就比城镇儿童更严重,但他们处于一个风险因素相对更高而保护更不足的环境中,所以造成了乡村儿童的风险更高,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更高。
如今,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变好,物资需求退而居其次,更需要情感交流和亲情陪伴,这种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就容易产生诸如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
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关系青少年成长。全方位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
学校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张涛建议,在学校层面,管理者要有远见和责任意识,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到位,做到专职专用,同时建立心理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学校和医院加强对接,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
家庭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青少年的重要支持来源,家庭本应是最好的缓冲和后盾,但部分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平等、坦诚的交流,孩子无法从家人身上获取力量。甚至一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在生病之后,由于家长缺乏对心理问题的了解,对孩子的回应往往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为什么就你不行!”等等。
家庭方面,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引起重视。此外,要让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孤独感;还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
要密切配合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孩子们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一定的休闲时间。同时家校在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方面要加强配合。学校应当通过深度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从而建立长效和动态合作机制,同步协调、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社会
在社会层面,专家建议,应普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科学教育理念,根据孩子的禀赋,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整个社会要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消除“不上名校就要坠入社会底层”的恐慌,改变消极、内卷的社会心态。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真诚祝愿孩子们都好好的
也希望各界携手合作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提供更温暖清朗的世界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半月谈、新华视点、第一财经、人民日报评论
编辑 | 慈超楠
主编 | 张 玮
监审 | 钟 倩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74.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