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让中国人民彻底挺直了腰杆子。而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二年,中国便成功实现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空爆试验。正当几乎所有的华夏儿女沉浸在祖国终于拥有了核武器的喜悦中时,一架西部天空上的轰炸机却悄然离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架飞机名叫轰-6,是将中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投掷下的轰炸机。
而它的前身,则有另一个名字:图-16,产生于苏联,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喷气式轰炸机之一。今天,本期就带你来看战略轰炸机服役历史中的寿星,以及它和中国的一段不解之缘。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与15年前苏联境内额尔齐斯草原的那声巨响在历史的时空里遥相呼应。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苏联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在全球实施核垄断的地位也就此灰飞烟灭。
然而,成功试爆原子弹的苏联专家们却并没有太多胜利的喜悦。因为在此之后不久,他们中就有一部分人投入到了RDS-3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中,这一新型号的原子弹炸药重量达3.1吨,爆炸当量几乎是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倍。然而,硕大的体重,超俗的威力,却也让苏联专家们面临着新的难题:究竟有哪一款战略轰炸机,能够在未来迅速完成空投RDS-3原子弹的任务?
最初,苏联的专家们把期望寄托在了图-4战略轰炸机上,然而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却打消了他们试图让图-4完成空投RDS-3型原子弹的任务。因为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专家们发现设计图-4时的仿制飞机: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在执行轰炸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拥有着精良的空战装备,但迟缓的飞机引擎带来的低机动性让它很难突破中、朝两国部队的防空系统。因此,苏联专家们便决定在未来设计一款带有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战略轰炸机,以提高战略轰炸机在未来的机动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敌方防空系统,实现核打击,图-16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图-16的设计由苏联著名设计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亲自操刀,奠定了苏联二战期间战斗机与轰炸机基础的100,102,103工程都出自此人的笔下,而且他本人对战机的设计拥有着独到的见解:早在苏联专家们将精力投注于图-4轰炸机的研究时,他就提出了建议:“图-4的设计不应完全借鉴B-29,考虑到我们的材料技术,完全借鉴B-29的图-4必然会重量倍增,无法承担空爆原子弹的任务。”事实证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这番话一语成谶,因此在图-4方案被搁置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便立马被苏联请出山来,参与图-16的设计。
在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构想中,本应承担投掷炸药当量3.1吨重RDS-3型原子弹的图-16轰炸机,如果想要保证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机动性,至少应该设计成可承担投掷5吨重原子弹任务的样式。此外,在保证新设计的战机能达到原图-4轰炸机轰炸范围的基础上,图-16的发动机推力应该在原轰炸机的基础上提升1.5—2倍。在许多苏联专家们看来,德米特里·马尔科夫对图-16的设计构思已近乎狂想,但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在1951年,这款被诸多苏联专家认为是“狂想”的战略轰炸机设计,却得到了苏联空军的批准。
1952年4月27日,第一架图-16战略轰炸机以最快达到1,0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掠过苏联的上空,而这标志着苏联在喷气式轰炸机的发展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章。
在图-16诞生之前,苏联的战斗机、轰炸机持有量均高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然而,“多而不强”的缺陷却一直被世界各国所诟病,直到图-16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笔下诞生后,苏联空军留给世界“多而不强”的刻板印象便自此被彻底改变了。
那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是如何对图-16进行设计,让这款作品实现了自己的狂想,并使“苏联制造”在今后的世界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这主要归功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对图-16机翼上两个翼梁的设计。在图-16的翼梁上,两块翼板形成了一个刚性箱体,这大大增强了图-16的刚度,也让苏联的战略轰炸机设计摆脱了图-4时代对美国战略轰炸机全面模仿的窠臼:美国的B-47、B-52轰炸机采用了高展弦比机翼,使得机翼的设计更为灵活。
然而,疲劳刚度却是B-47、B-52等美式轰炸机的软肋,随着投掷炸弹当量的与日俱增,B-47、B-52等美式轰炸机只要服役时间一长,机翼上就会因疲劳刚度的缺陷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这就使得美式轰炸机的服役时间被大大缩短,而美国的B-47设计出场到退役,不足10年的时间。
而在战略轰炸机的机动性和打击范围上,图-16战略轰炸机也基本达到了设计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预期:最初的图-16战略轰炸机安装有2台米库林AM-3 M-500型涡轮喷射发动机,这款型号的发动机单台推力可达到2,1000磅力,使得图-16的最大时速可达到1050千米每小时,最大升限可达12,800米的高空执行任务。此外,图-16的正常起飞重量可达7.6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7.9吨,这个数值已远远超出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设计预期。
图-16除了能够携带苏联量产的RDS-3型原子弹进行核打击,还可携带60枚FAB-250炸弹,或30枚FAB-500炸弹实现常规打击。而图-16轰炸机上配备的6-7架AM-23型23毫米雷达控制机炮,也大大增强了它在空中作战时的生存能力,更容易渗透入现代的防空火力网中,完成战略轰炸任务。
图-16战略轰炸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苏联的一只脚迈入了喷气式轰炸机的时代,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在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在额尔齐斯大草原试爆成功时,苏联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就曾感慨道:“从图-4战略轰炸机进行的试爆来看,苏联的试爆成果和美国在广岛空爆原子弹的成功已经非常接近,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美国在广岛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如果打击美国本土,那么以目前图-4战略轰炸机的水平来说还是鞭长莫及。”而图-16轰炸机的诞生,则让苏联昔日鞭长莫及的叹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有人曾评价图-16,是为苏联的原子弹而生。而这款为苏联的原子弹而生的战略轰炸机,却也和中国的原子弹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在1957年的苏联对华援助项目中,苏方和中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境内建成一座中型轰炸机制造厂,而图-16也在这座中型轰炸机制造厂的生产线之列。
为了让我国的专家们尽早吃透苏联的设计,苏方特地赠送我国2架图-16的A型轰炸机,一架用来进行拆解和研究,而另一架则被当时的西安飞机场进行仿制。此外,苏联还将图-16的全套图纸和资料悉数赠送,并提供飞机制造所需的零部件毛坯和原材料。也就是说,苏联将图-16的生产权限交给了我国。
然而,正当我国专家们对图-16的研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苏联撤走了此前对华援助的全部专家,并且在协议内规定好交给中国的20架图-16样机,只交付了其中的9架。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困境,我国的专家们只好咬紧牙关,摸着石头过河。1961年,此前由哈尔滨飞机场和西安飞机场共同承担的图-16研制工作交由西安飞机场全盘操刀。而西飞则不负众望,在承担任务后的第三年便由设计转向了飞机的制造工作,而在此一年后,由仿制图-16的轰炸机便出现在了罗布泊附近的上空。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空爆试验成功后,由西飞仿制的图-16因此名声鹊起,而西飞则为这一款仿制图-16的轰炸机取名为轰-6。在轰-6成功执行原子弹空爆试验的两年后,轰-6便成功执行了我国的氢弹空爆试验。在我国实现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的两年后,完全国产化的轰-6甲正式在解放军空军部队中服役。
时至今日,在解放军空军部队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款见证了祖国核武发展之路的战略轰炸机。历经数十载,由苏联授权生产原型机的轰-6已在祖国的各大生产线上遍地开花,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子子孙孙:如新近型号的轰-6N,就曾在国庆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中露面;而轰-6的另一衍生型号轰-6J则可在空中进行加油,加油后的作战半径可达到4000公里以上,可对第一、第二岛链之间的西太平洋深处地带进行打击。
然而在中国之外的图-16轰炸机,命运却并没有那么幸运: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中的25架图-16,还未来得及起飞便被突袭的以色列空军使用凝固汽油弹炸毁;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方派遣的3架图-16轰炸机中,有一架图-16轰炸机不慎撞向山峰,机组人员悉数遇难;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3架图-16轰炸机被美国空军所摧毁。在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愈发力不从心的图-16,背后一个垂垂老矣,即将轰然倒塌的帝国: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也结束了图-16在这片土地上的神话,而最初创造了这个神话的设计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在苏联解体的10天后便悄然离世:在他离世前的3个月,他仍在案前工作,苦思于如何对图-16进行新的改进。
1993年,俄罗斯军方宣布图-16正式退役,接近40年的服役史,让它几乎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如今,人们依然能看到一些国家仍有图-16和它子孙的身影,然而创造它的国家和英雄,却已消失在了1991年的那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