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李靓蕾在12月20日的长文中提到“自恋型人格”,不太确定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特意查询了一下。
在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以及多位心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一致的解释,那就是: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成的。
既然如此,作为家长,可要好好注意,避免把孩子培养成自恋型人格的人,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
《实用内科学》中提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就是自大。有和自身不相称的优越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顺从。渴望被仰慕和崇拜,对批评和失败极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人往往会进行错误归因,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通过伤害无辜的方式,引起社会重视,而不是进行自我反思。
2010年,一个郑某某在小学门口行凶,不是因为小孩子和他有过节,而是因为他生活不如意,故意危害社会。
郑某某工作不顺,不从自己能力上找原因,反而怪罪前领导。感情不顺,不从自己方式上找原因,反而怪罪曾经追求过的一个女孩。
对他们怀恨在心之后,就有针对地制造事端,给社会增加压力,让人们去怪罪这两个人。
自恋型人格的人在发展亲密关系时,喜欢追求别人,却不知道如何拥有真正的关系。
在追求别人的时候往往通过赞美、迁就等方式取悦别人。但是到手之后,就开始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对方之上,试图改变对方,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等关系深入之后,他就开始贬损对方,用语言暴力、引入第三者、离婚等方式伤害对方。
实际上,在亲密关系中,自恋型人格的人是受益的一方,但是他并不会感激对方,而是看作理所应当。他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别人犯过的错误。所以,很难拥有一段和谐、长久的亲密关系。
可见,自恋型人格的人,自己本身不幸福,也常常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自恋型人格,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了错误的认知,一点点养成。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已经成年,很难去改变,所以特别有必要了解。
过分溺爱:父母把孩子当作宝贝,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支持,不忍心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无限制的满足。孩子随心所欲习惯之后,踏入社会,也希望别人像父母一样对待他,有求必应。
过度表扬: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都看作是天才,经常引以为傲。哪怕孩子有一丁点良好的表现,也会不失时机地表扬“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漂亮”,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听漂亮话。
关注度不够:也有一些孩子没有被溺爱,而是被忽视,比如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离婚。在最需要得到呵护的时候没有被关注,孩子意识到不能指望别人满足自己,只能依赖自己。慢慢形成了“我爱我自己”的思想意识,遇到问题时容易独善其身。
父母是自恋人格:有些父母本身就非常自恋,只关心自己,即使最亲密的孩子也排在自己之下。孩子的需求常常被忽视、羞辱或者攻击,孩子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模仿父母的行为,逐渐形成习惯。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5岁之前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所以,我们最好在5岁之前做好一系列工作,防止孩子成为自恋型人格的人。
首先,父母
父母要自查自己是不是自恋,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如果自己是自恋型人格,就要做出改变。俗话说,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回忆一下童年经历,是不是因为受到溺爱、过度表扬、被忽视等问题,而导致自己变得自恋。找出根源问题后,提醒自己不要再继续自恋。
学着去关心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孩子,你很可能会收到很好的回报,当品尝到别人的好处后,会继续重复同样的行为。
其次,关爱但不溺爱孩子
无条件接纳孩子、关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是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溺爱,而是有界限的爱。应该给孩子相应的关注、给孩子温暖、及时帮助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各种规则,比如孩子要东西时,每次只能要一个;要的东西,要能满足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要懂得和别人分享,不能吃独食。要有礼貌、要感恩等等。
如果孩子违反规则,有不道德的行为,要及时纠正,让孩子回到正确轨道。
最后,正确表扬孩子
只是用结果评判孩子,或者用虚假的语言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自以为是,形成错误认知。
表扬孩子,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
比如,表扬孩子努力,让孩子知道结果是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孩子就会更加努力。
比如,表扬进步,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有更大发展空间,会更加进步。
孩子本来就处于成长发展中,就要用可持续的语言表扬孩子。
自恋型人格,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避开几个育儿误区,给孩子正确的教养,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获得一生幸福。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