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茁 温小娟 张体义
12月18日上午,在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鹤壁辛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高振龙介绍了今年以来的重要考古收获:清理出多座铜器墓葬及玉器墓,其中包括殷遗民贵族墓葬;新发现1处制骨作坊、1条淇河古河道、1条人工水渠,为厘清辛村遗址商周时期地下遗存分布状况和聚落结构,揭示当时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1932年,辛村墓地首次发掘震惊考古界,开启了我国西周考古的序幕。2017年重启大规模考古发掘,铸铜作坊、制骨作坊、普通居民点、平民墓地、卫侯公墓区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发现使这里由单纯的墓地被确认为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遗址。遗址以辛村中心,范围涉及淇河南北两岸,面积近十平方公里。2021年,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首次开启对该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在辛村村西南处,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子、窖藏坑、墓葬等遗迹。其中,发现商周时期墓葬17座,包含M2、M3两座完整的铜器墓,1座玉器墓以及多座陶器墓。其中,M3是西周时期中等贵族墓葬。发现包括铜鼎、簋、鬲、爵在内的11件青铜礼器,另有戈、矛等兵器以及铜削、玉器、仿铜陶礼器等,种类包括了酒器、食器、炊器、兵器及工具类等。墓主头向朝南,墓葬填土及腰坑各殉1条狗,二层台北端有2个殉人,均为幼年个体。另外,采用了猪牛羊三种动物祭祀,根据《周礼》记载,属于“太牢”祭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1932年考古发掘89年来,辛村遗址出土青铜礼器最多的墓葬,也是该遗址保存最为完整,随葬品最为丰富的西周早期单体墓葬。
M2被盗严重,仅出土了一组仿铜陶礼器。根据墓道填土堆积及陶片,墓葬被盗时间大约为春秋中晚期。历史背景可能与卫懿公好鹤失国有关,当时卫都东迁,戎狄遍布该地区,曾对卫都进行大规模洗劫。
高振龙认为,该发掘区域居葬一体,墓葬多有腰坑、殉狗,出土器物组合以鬲+簋+罐为主,具有浓厚的商代风格,属于一处殷遗民居住地。这与史载分康叔以“殷民七族”相印证。 据《左传》记载,周灭商后,周公辅佐成王,分封建国,分给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使这七族殷遗民成为卫国臣民。鹤壁辛村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再次印证了史书文献记载。
新发现的制骨作坊区,位于辛村村东,南部紧邻卫侯公墓区。已发掘十几个骨料堆积坑,多数连片分布,均距离地表极浅,多不足1米。骨料数量颇为丰富,使用的动物种类以牛骨为主,兼备有鹿角,切割痕迹十分明显。从发掘情况看,已发现的骨料皆是使用后废弃的,多有掌骨、各类骨末端,少见完整的长肢骨。另外还发现有少许狗骨、猪骨、羊骨等。可能属于废料堆积坑。
新发现的淇河古河道西北至庞村村西南冲沟,以接淇河拐弯处的湿地公园,东南延伸至辛村西冲沟,继而进入淇河。该河道边缘为明显的缓坡,并未呈现明显的人工痕迹,再结合出土陶片、土壤结构、周围地势判断,该河道可能属于贯穿遗址的一条季节性河道。西周时期该遗址地势并不平整,为较小的丘陵地段,该河道属于两小丘陵之间的低洼地汇聚而成的,流水时间可能仅在淇河泛滥时,为避免遗址遭水患而引水入淇使用的。
人工水渠位于遗址北段,初步勘探其南北长约300米,北接一处西周时期低洼湿地,南接辛村西冲沟。
专家认为,新发现的淇河古河道与水渠,新勘探出的湿地沼泽,可将相关居民点、各类作坊区串联起来,有助于重新认识辛村遗址的聚落布局。
此外,除了正在发掘中的卫侯墓,还勘探出了两组新的卫侯墓,代表着三代卫侯,对于完善卫侯世系,研究周代姬姓诸侯墓葬形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重新确认了1932年发掘地点,考古勘探出3组卫侯墓,对于完善卫侯世系,研究周代姬姓诸侯墓葬形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编辑:河南日报文旅新闻部
举报/反馈

河南日报客户端

657万获赞 16万粉丝
河南主流新媒体 中原政经第一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