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
实发工资62.59元……
在沙坡尾一家旧书店里
一本厦门大学生物教授
40年前的笔记本里
藏着这样一张工资单
这个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数字
在当时却可以跻身高收入群体
20世纪80年代的“二级工”老卓记得
那时候大多数人的月平均收入仅30多元
年收入400多元
特区建设
不仅反映着改革发展的宏大叙事
更连接着厦门人民
可感可触的美好生活
40年后的今天
“月薪过万”“年薪超20万”
常常出现在许多招聘广告上
2020年
厦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40元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
厦门城市沧桑巨变
城乡居民生活也发生质的飞跃
特区建设给民生带来的福祉
就这样指数级地体现在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居民收入节节攀升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
居民收入节节攀升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400多元提升到2020年的61331元,比1981年增长了142.8倍,年均增长13.6%;
01
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2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26612元,比1981年增长了102.1倍,年均增长12.7%。钱包越来越鼓,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2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的变化,勾勒出40年来厦门居民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曲线:2020年,我市的恩格尔系数为30.4%,比1980年降低了31.3个百分点。
03
在居民工资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
获得收入的渠道也日趋多元
20世纪80年代,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绝对主体,随着特区建设的澎湃浪潮激荡市场,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上升。
数据显示
2020年,厦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40元,其中,人均年工资性收入41495元,经营净收入5007元,财产净收入7089元,转移净收入4550元。
值得一提的是,40年前,利息是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来源日益多元,财产性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消费结构明显升级
居民蔡女士仍记得1981年她结婚时,千方百计从香港添置收音机、电冰箱和电视机的心情——比现在买新房搬新居更加兴奋。
而如今
市场供给极大丰富
2020年年末
我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43辆(生活用车)、电脑76台、彩色电视机94台、电冰箱95台、空调190台、移动电话239部。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
市民的消费支出也大幅提高
2020年
厦门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649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8069元,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0902元。
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单一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品位,生活方式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衣着消费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和“凭票供应、买布裁衣”走向追求成衣化、时装化、名牌化、高档化、个性化、舒适化。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614元,比1981年44.88元增长了34.96倍。
“舌尖上”的消费
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品质”。2020年,厦门全体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11082元,“下馆子”“叫外卖”从无到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此外
住房条件改善,居住舒适,配套完善,人均居住年支出12205元;交通通信不断革新,医疗保健意识增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20年,我市全体居民年人均交通通信支出4558元、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802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546元、医疗保健支出1842元。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沈彦彦 摄影:张奇辉 林铭鸿 王火炎 蔡茂祥 视频:黄少毅 杨进福
编辑:罗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