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在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非遗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处处都有非遗的印记。疫情虽渐稳,防控不松懈,特殊时期,我们推出“金昌云非遗”,一同感受非遗的温度,致敬匠人匠心,共同拥抱身边的非遗。
金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蜂腰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年来,金昌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了解:
来自金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永昌木偶戏
据相关资料记载,木偶戏是明初缘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从秦晋一带传入永昌的。至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永昌县清河地区盛为流传,成为村落乡间流行的民间大庆必备节目,表演者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庭管理的家传世袭方式。
2010年,永昌木偶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省政府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笃中被确认为永昌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买天海、李兴山、张菊珍、翟士萍为市级传承人。2015年金昌市文化馆建成了金昌木偶传习所,定期开展木偶戏展演活动,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使非遗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
永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选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如拱学,轻巧结实。
木偶戏班都有戏箱,木偶戏的人物是“木偶人”,头如拳大,身高约二尺,将纸浆做好的头面壳和衣冠,穿戴在一个“十”字形木制支架上而成。木偶人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运用夸张的手法,合理变形:使脸型应胖则胖,该瘦则瘦,使眼睛应圆则圆,该长则长;使嘴巴应大则大,该小则小,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1
木偶·头
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等方法把眼、眉、口、舌、耳装成可以自由活动的形式,加上搭脚、带腿,这样就把呆板无情的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2
木偶·手
木偶的手是用木刻的空心握拳状,大如鸡蛋,安装在一细木杆上,木材通过袍袖中,用细绳捆扎在手腕处,手露袖外,刀枪或马鞭等物,装入拳空心洞处。
木偶配有三种不同造型的手:
一是握拳状的手,手中间有一孔,可将各种兵器套在其中,表演时通过演员的操纵,能把各种兵器耍得虎虎生威;
二是伸张状的手,这种手能够表演戴帽、捋髯等动作;
三是各个关节均可活动自如的手,在绳子的牵引下,能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拿书、写字、开合扇子、斟酒、撑伞、烧香点烛、开弓射箭等。
3
木偶·腿
木偶平常没有腿,如需腿部动作表演时,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这种技法在有些杖头木偶戏中又叫“亮靴”或“打靴子”。靴鞋袜裤,安装于一短小木杆上,暂时另置一旁。
演出前
按照所演剧目中的人物
先把头面壳、衣冠、手腿安装穿戴于十字支架
悬挂在幕后墙壁上,以备出演
演出时
演员一手执木偶支杆的下端
另一手执着通入袍底的木偶胳臂
木偶人即揭帘而出
上场作整冠、甩袖、捋胡须、挤眼、裂嘴、跪拜、舞剑、弄枪、挥鞭跃马等多种动作,同时演员们根据剧情或唱或白,或叱咤,或叙话,出出进进,如同“大戏”,所以有“肘猴子照着大戏唱”的说法。
永昌木偶戏班的唱腔基本采用秦腔和眉户,有时也唱陇剧和影子腔。伴奏的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堂鼓等。表演时以秦腔为主,也上演眉户和陇剧,主要以在展演时。因为这个时候,群众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来静坐观看,所以在永昌木偶戏表演时,常常能看到以秦腔为主的演出结束时,戏班都会应观众要求加演片段的眉户或陇剧。
来源:畅游金昌
举报/反馈

微游甘肃

48.5万获赞 7.6万粉丝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百家号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