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经指出:“应当进行论战,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没有论战是不行的。”(见《给〈涅瓦明星报〉编辑部》)当今时代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各种错误思想,糊涂认识,仍然像瘟疫一样,通过各种渠道在漫延着,他们在毒害着人们的心灵,危及着我们的事业。因此,及时给于致命的反驳,辨明是非,澄清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鲁迅先生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

驳论文正是最有力的武器。许多思想家、作家、学者、良心未泯者都能积极运用这一武器,对各种奇谈怪论以迅捷有力的抨击。像韩愈的《讳辫》、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柳宗元的《驳复仇议》、石介的《辨惑》、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的《“友谊”,还是侵略?》、邵燕祥的《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罗竹风的《有奶便是娘》等等,这些篇章,皆都攻敌要害,揭露深刻,尖锐泼辣,无可辩驳,有着极强的战斗性。

进行驳论,必须要有真知灼见。刘勰说:“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龙·情采》),对事物有了深刻认识,文辞才会畅达。洞若观火,见解深刻,抓住本质,才能势如破竹地击溃论敌。就是说,要独具慧眼,看出对方的错误所在,并拿出充足的理由,方可驳倒对方。

写驳论文,就必须抓住对方的要害处,即对方论点的错误,论据的虚假,论证的不合逻辑之处,集中火力,给以重击,治敌于死命。当然,在驳倒对方的同时,同时也就阐明了自己正确的论点。

反驳有断其一指法、主动出击法、迂回驳斥法,我们先说断其一指法。

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见《李笠翁曲话》)。写驳论文也是如此,如果头绪纷繁,贪多求全,什么都想批驳,就会导致兵力分散,火力不集中,难以很快将对方谬论驳倒。


鲁迅很不赞成有些驳论文“例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的写法,因为,这种写法,“虽然犀利,而不沉重”(见《两地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击中要害。他说:“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妨伺隙乘虚,以一击治敌人的死命。”(见《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这是鲁迅写驳论文的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

一击治敌死命,就是抓住论敌之要害,给以重创。俗话说:“打蛇专打七寸”,“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快速结束战斗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战略思想,同样适用驳论文的写作。面对论敌的谬误百出,“不四面出击”,只断其一指,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驳倒对方。因为,它抓住了论敌错误的最关健、最要害处,这一处驳倒,其他便如树倒猢狲散,不攻自破了。

断其一指,是驳论文成篇的最有效方法。许多论辩家都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它,写出让论敌自惭、哑口的驳论文。宋人王安石是写驳论文的高手,他常常运用断其一指法撰文驳斥论敌。一次,司马光以三千四百余字的《与王介甫书》向他发难,他仅用三百五十八个字来答辩,就有力地驳倒了对方。

司马光在文中列举了新法的许多“罪状”,如“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等,王安石只用寥寥数语,就将它们扫过,因为,这不是最要害处。清人刘照载赞誉此举为“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艺概·文概》)。

王安石不在这些枝枝蔓蔓上纠缠,他只抓住司文中“天下怨谤”一说进行批驳。因为,司文中罗列出许多“罪状”及当时保守派的种种“怨谤”,目的在于指责新法招致了“天下怨谤”,抓住“天下怨谤”进行驳斥,就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驳倒了“天下怨谤”,那些种种不实之词,便会不攻自破,顷刻云散。

该文集中笔墨,对“天下怨谤”进行了分析和批驳,先是指出:“怨谤”者所以要“怨谤”,皆因“习于苟且”,“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也就是说,反对新法的都是那些习惯于因徇守旧混日于,不以国事为重,只是维护自己利益的人。所以,事情的正确与否,不在于赞成或反对者的多寡。然后以当年盘庚在迁都的问题上“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的事例进行类比推理,论证了只要是正确的就得坚持到底,表达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这就抓住了事情的要害,无须更多地争辩,就彻底击垮了司文的攻击。


如何运用断其一指法?关键是先要找出这一指,然后再选择最有效的方式,给以重击,将其摧垮。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日《申报》刊登了国民政府一则电文:

“国府十八日通电文云:急!各绥靖主任、各省市政府公署均鉴:查自辽吉事变发生以来,各地学生因激于义愤纷纷入京请愿,游行示威,爱国热忱,原堪嘉尚。乃近日所到人数愈多,分子愈杂,且有共党羼入其间,种种违法乱纪,不一而足,如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政府初以青年爱国,曲示优容,而证诸近日情形,属非真正爱国者所忍出此。逆料大多数纯正之学生,决不直暴烈分于之所为,尤不受暴烈分子所胁迫。政府负治安重责,如不亟加制止,何以定人心而安闾阎!今行令仰各该绥靖主任、各省市政府公暑,嗣后遇有学生团体出境赴各地游行示威者,各该地军民长官,务必负责严行制止,如有危险事情发生,即予紧急处理,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仰各切实遵照,是为至要。”

这篇电文,虚情假意,软硬恫吓,谬论百出,内容驳杂,如逐一驳斥,要花很大的力气,非有很长的篇幅不可。当时国难当头,是不能容此怪论蛊惑人心的,必须立即反驳,写出驳论文,以迎头痛击!鲁迅先生没有对电文谬论逐一驳斥,而是采用了断其一指法,对其要害处,给以“精锐的一击”!(许广平:《欣慰的纪念·鲁迅先生的写作生活》)

鲁迅认为电文核心在于“友邦人土,莫名惊诧’,因为“党国”不过是“友邦”的傀儡,是看“友邦”脸色行事的,“友邦”一惊诧,“党国”就慌了手脚,就要作出姿态,讨好“友邦”.故要急急忙忙通电全国,对爱国学生横下罪名,下令军警对学生“严加制止”,“紧急处置”。

基于这样的思考,鲁迅先生当即以 《“友邦惊诧”论》为题,撰文痛加驳斥,这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这“一指”。为了重创这“一指”,该文不仅直接挑明了“党国”与“友邦”的关系,而且对“友邦”为何“惊诧”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指出:“友邦”所以要“惊诧”是“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友邦惊诧”是为了要“党国”去“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挥起屠刀,杀戮学生,以保住他们在中国的长期殖民统治。

这样的分析,就把“友邦”险恶用心充分揭露出来,“党国”通电各地军政当局镇压爱国学生的原因也就暴露无遗了。那么电文中的各种对学生的诬蔑之词,也就无须再费唇舌,因抓住了要害,一下子就将这份电文的反动实质昭然于天下。

断其一指,不仅要抓住要害,还要选择好攻击的突破口,就是驳斥的角度。在驳论过程中,围绕要害处议论,不可罗列太多,面面俱到,应抓住某一问题,或问题的某一侧面,取其一点来展开精辟的议论,这样,才能集中火力致胜。


下面是蒋元明先生在《析现代智叟之高论》中列举的有些批评家的谬论:

愚公愚不可言,凭他那几两老力气,就想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真是自不量力1这老头既不讲科学,又听不见不同意见,“固执、偏见”,一意孤行,一味蛮干,要不是感动了上帝,即使他子孙无穷,要挖到什么年月?何况,“上帝是迷信”,根本就没有的。再说,这两座山用的着搬吗?“与其搬山,还不如搬家”,既省事,又省力,何等经济!而且,这则故事贻害无穷,至今还有人跟着干了蠢事。

对于这段谬论的批驳,蒋文没有纠缠愚公的行为科学不科学,经济不经济,也不去说上帝存在不存在这类的话。而是抓住其要害,就是言论者在否定一种精神,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是上述一大通谬论的实质问题。

对这一问题,作者只从某一侧面,抓住一点来议论,即紧紧围绕“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层层深入地展开说理。全文以中国革命为例,从“当初南湖小船上,只不过聚集了十二三人,代表全国五十几个党员,却谋划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的事实;从“‘智叟’陈独秀取消挖资本主义山的主张”的右倾机会主义及“王明把指挥部盘到外国去”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这一正一反,有力地论证了必须要有愚公的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认识,该文又从“今天新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成山,问题成山,矛盾成山”,来说明要继续发扬愚公精神的重要意义。这一点说深说透了,以上那些批评家的诸多谬论便全盘攻破,不堪一击了。


说说下面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运用断其一指法,抓住某些人对“路要靠自己走”的种种错误理解的要害处,进行批驳,从而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写出这篇文章的?

也说“路要靠自己走”

“路要靠自己走”,此言不无道理。确实,路在脚下,要靠自己走,尤其是人生之路和事业之路是不能借助车马,你不走就不会达到目的地。许多有识之士都很赞赏这句话。这句话对于青少年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立精神,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古今中外杰出人物成才的经历也是不乏其例的。
但是,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现在不是有人这样来理解此话的含义吗:个别中学生早恋受到老师的批评后,非但不改,还要来个“逆反心理”:“路要靠自己走,你越说我越不听”。有些家长对自家子女厌学弃学撒手不管,说什么:“要成人自成人,路要靠自己走嘛!”甚至有的老师见到学生违纪,不去耐心教育,竟然也说“路要靠自己走”。同是一句话,却被不同的人派上了不同的用场。有的为了抵制师长的教育,有的用来推诿教育的责任,显然是不妥的。
路固然要靠自己走,但还要看行路人有无辨径识途的能力。试想,旅途中有人误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你能拘泥“路要靠自己走”而不去伸手拉他一把?出门在外,路生人孤,谁能抱定“路要靠自己走”的念头,宁可乱闯也不问路呢?可见,在人生旅途中,他人的指引,扶持,有时是很需要的。
在事业上,一个人具备了独立走自己路的主观因素后,能否成才,往往就决定于有无他人的扶持和引导。华罗庚能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全然得力于熊庆来的发现和培养;“没出息”的达尔文若没有博物学家汉斯罗的推荐,就不能参加对他的科学成就有着决定意义的贝格尔舰的航行。偏僻小城的教员齐奥尔科夫斯基,由于得不到名师的指点而“走自己的路”,一生大部分的创造都重复了前人的发现。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杨振宁当年才有了那万里寻师的佳话……
和事业之路一样,人生之路也是漫长而曲折的。而“生活的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有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的心灵在每一步路上都会遭到危险……对待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决不可抱着不关心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很有见地的。
要知山下路,问问过来人,青少年朋友们,在人生或事业的十字路口,一定要以诚恳的态度去请教“过来人”,切莫胡乱冲撞,迷失方向。另一方面,每个“过来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都有当好青少年向导的责任,切不可以“路要自己走”来搪塞。须记;如来佛虽让唐僧师徒经历磨难,长途跋涉,但当他们有急难而无力自脱时,佛租仍不免及时相助,指破迷津,否则“真轻”还是难以取到。
这才是对“路要靠自己走”的全面理解。


“路要靠自己走”这本是一个正确的命题,然而,对此却出现了许多错误的理解。如果逐一驳去,是无法在一篇短短的议论文中完成的。因为要对每一种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就不能回避诸如早恋、弃学厌学、学生违纪这些具体问题,而要讲清这些问题,就得花费不少笔墨。

该文作者采用了断其一指法,抓住上述言论的实质,加以揭露。文中指出:以上言论“有的是为了抵制师长教育,有的是用来推诿教育的责任”,都是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那么,在人生的路上,是否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呢?

作者紧紧抓住这样一个问题,展开议论。把笔墨集中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这样,就找到了驳论的突破口。

作者接着从人的行路、事业、人生之路三个方面,以无可辩驳的理由阐述了人是需要别人在关键时候的指点和相帮的。这个问题得到了证明,那么,以上种种错误盲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举报/反馈

文苑夕拾

3271获赞 281粉丝
文学,艺术,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