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震惊当地的爆炸案
2005年12月23日凌晨3点半左右,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绝大多数的百姓还在睡梦中时,突然一声爆炸声,惊醒了位于十字路口周围居住的人们。
一辆即将从鄢陵开往郑州的大客车爆炸了。
警察迅速赶到并封锁现场,11名乘客在车中死亡。
据车主回忆:事发当天凌晨2点30分左右,车主与往常一样,将车停在县城中心的十字路口,让售票员在车上等乘客,自己就回了一趟家,没想到再次出门时,自己的这辆大客车就已经着火了。
难定的案件性质
事发后许昌公安局、河南省公安厅立即组织专家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勘察及证物提取。
11名遇难的乘客,第一时间被运回公安局的法医处进行DNA检测,以确定死者身份。
经过专家对现场证物的分析,得出:爆炸是在凌晨3点42分左右发生;车上共有13名乘客和一名售票员,乘客均为鄢陵到郑州进货的商人。其中11名乘客当场死亡,6女5男,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刚满18岁;烧伤3人。
经过法医对尸体的鉴定:尸体完整,但是呼吸道里有大量的一氧化碳,这证明死者并非直接死于爆炸,而是在爆炸起火之后,被有毒的气体熏晕,然后火烧致死。
由于案情重大,河南省公安厅许昌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了专案指挥部,对12月23日的鄢陵大客车爆炸起火事件展开调查。
面对这样一起恶性事件,首先要确定此事件的性质,到底是刑事案件还是安全事故呢?
大多数人都认为:年终岁末,最可能的就是乘客携带了易燃易爆物品,引发了客车爆炸起火。
如果是这样,12 23爆炸起火事件,就将定性为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但是如果这是一起人为的纵火案,安全事故的定性就有可能让罪犯逃之夭夭。
要给事件定性,就得从现场找证据,但由于爆炸燃烧后,大客车基本烧毁,车内提取的物质,一时间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
车内现场混乱,一些细微的物证很难被找到。
但随着一个关键人物的到来,让本来模糊的案件,有了一个明确的侦破方向。
乌国庆,公安部首席刑侦专家,参与侦破云南马加爵杀人案、石家庄“3 16”特大爆炸案、陕西横山7 16特大爆炸案等均是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被称为“中国当代的摩尔摩斯”。
乌国庆认为:如果将此案定性为重大安全事故,证据欠缺;破案,还要从现场找证据。
此时爆炸起火的大客车,已经被警方运往指定地点封存。
在乌国庆的带领下,30多名刑事技术人员对燃烧过的大客车进行彻底勘察。
将车分块分片进行区域划分,然后把车上各区域的东西搜集、整理、打包,再转移至车外;
用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复原的方式,再另外一个空地上复原大客车所有燃烧残留物的位置。
这种化整为零的现场勘察办法,极大的提高了勘察进度。
一些高度可疑的物品碎片,很快被汇集到乌国庆等几位专家的手中,进行复查。
最终在售票员的位置的地板上发现了一块燃烧残留的塑料桶。
一个燃烧残留的塑料桶底,到底会让整个案情有何进展呢?
专案组决定:随即把这个残留的塑料桶进行理化检测,最终检测出有汽油成分。
但专家认为:一个塑料桶检测出有汽油成分,只能说明里面可能是易燃品、助燃剂,对案件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还需继续找证据。
终于从现场成百上千的残留物中,找到一个小铁片。
乌国庆一眼便看出:这个铁片曾经属于一个石英钟。
后来,公安人员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40多片同样的小铁片,这当中确实有一部分就是石英钟的配件。
在爆炸现场发现了石英钟,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这个案子很可能就是一起人为的爆炸案,因为石英钟可能就是爆炸的定时装置。
最终在现场提取到40多件可疑物品,一类是电池的残留物;另一些是电子配件。
乌国庆勘察后推断:这很可能就是12 23案的爆炸装置。
专案指挥部随即决定:再对这些提取的可疑物品进行理化检测,尽然都检测到了汽油的成分,还检测到了黑火药的成分。
在乌国庆的指挥下,专案组民警按照这些提取出的残留物对爆炸装置进行复原。
这是一个确定案件性质、刻画嫌疑人的最重要的工作。
如果复原成功,案件将被定为人为的刑事案件,否则一切都只是猜测。
然而,复原试验并非顺利:第一次复原试验,专案组未接通电路;第二次电路虽然接通了,但未能成功引爆。
难道是乌国庆判断失误吗?
还是另一种可能:这个石英钟仅仅是车上某位乘客随身携带的一个物品?
但是那些不该出现在现场的电子元件该如何解释呢?
专案组并没有放弃,第三次他们请来了电学专家,仍然用这40多个配件的残片进行复原,终于成功了。
随着这个复原爆炸装置的引爆,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了重大转变:鄢陵12 23特大汽车爆炸案最终被定性为一个人为的爆炸纵火杀人案。
难找的犯罪嫌疑人
随着案件的定性,摆在专案组面前的问题更加复杂了:
既然被定性为人为爆炸案,那么凶手是谁?他是否在死伤者中?作案动机是什么?
专案组随即对所有可能的线索进行全面梳理,没想到居然梳理出各类线索多达253条、可疑人员216人
鄢陵县位于河南中部,全线人口60多万,要想精准的找到一个人,这和大海捞针,没什么区别。
凭借多年的断案经验,乌国庆提出了更详细的侦查思路。
他说:首先,根据现场复原证明,这是一场定时爆炸纵火案件,所以犯罪分子不在死伤者中;其次,这个东西是定时纵火装置,那么这个人最起码要懂电路。
专案组根据梳理出来的线索,同时开展工作,对可疑人员进行逐一排查,尤其是与起火客车司机有矛盾的人。
鄢陵到郑州的这条客运路线,是当地一条热门的线路,平常竞争非常激烈;产生的矛盾主要是争客源、抢生意,而这个主要矛盾就是靳某。
靳某在当地比较有势力,旗下有四五辆从鄢陵发往郑州的大客车,平时就经常与爆炸车主因为抢客源而发生争执。
专案组推断:靳某的嫌疑最大。
但通过作案时间对他进行排除。
那他没有时间,会不会指使别人去做呢?
就在专案组对靳某及其周边人展开调查却迟迟没有进展时,另一组负责调查受害者家属的民警发现一个可疑情况:就在事发当天,遇难家属认领尸体时,一位年龄约50岁左右的老人前来认领他的侄子,梁某。
他说:案发前,他的侄子与家人说要到郑州帮女朋友进货,做的就是凌晨3点半的这趟首发车,所以看看死者里有没有他侄子梁某。
起火时,客车内包括售票员在内,一共有14人,最终11人死亡。这其中6名女性、5名男性。
5名男性的尸体都已被家属认领并通过DNA的确认,如今又冒出一个梁某,难道之前的身份认定出现了漏洞?
专案组立即对死者和伤者的身份重新进行确认,但仍没有发现梁某,手机联系不上、人也找不到。
这是,车主的一句话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视。
他说:“一个年轻男性,拎一个包上车,放下后说他要到厕所方便一下,让等他一下。他把包放在座位上面,就走开了,就是为了等这个人,我们才没有发车。”事发后技术人员确认:爆炸起火的地点,恰恰就是车头的位置,也就是那个年轻人放包的位置很可能就是爆炸点。
如果是这样,那这名下车的年轻人就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无论是车主还是三名受伤人员,对这位年轻人的体貌特征都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梁某的家人没有他的消息,警方也联系不上他。
案发后,梁某音信全无,好像人间蒸发一般。
一连几天过去,案件的侦破毫无进展,而此时马上就要到2006年的元旦了。
本应充满喜庆节日气氛的城市,也被这起案件蒙上了阴影。
案件不破,很多当地百姓议论纷纷;
做生意的不敢开门、不敢坐车、甚至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
专案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从失踪的梁某开始调查。
梁某,23岁,小学文化,鄢陵县人,案发前一天对家人说坐车前往郑州进货,至今未归。
同时专案组也在一步步复原、查证梁某在案发前的行动轨迹。
通过几天调查,将他接触的人一个个都找到后,其中有一个女子,说案发前一天,梁某称要到外地去,向她借了一条白色围巾。
一条白色的围巾,给案件带来什么样的突破呢?它能确定梁某的去向吗?
梁某的家人告诉专案组:案发当日,梁某没有回家,那他会住哪儿呢?
专案组调查了梁某的家距离案发地点很远,如果真的是梁某作案,那他一定会选择一个离发车地点近的地方住。
因为发车时间是凌晨3点半,如果住远了,稍不留神睡过了头,可能就会错过班车。
很快专案组便把十字路口周围的所有酒店和旅馆进行了调查。
乌国庆提出:犯罪分子在现场500米之内,必定有落脚点。
于是,专案组安排了大量警力,在案发现场周围,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进行排查。
再排查中发现,一家非常小旅馆,其中的一个房间正对爆炸客车的位置。
据老板回忆:12月22日确实有人住在这里,体态和年龄都与梁某非常相似;更让侦查员兴奋地是:那个年轻人也戴了一条白色围巾。
通过对爆炸地点周边旅社的摸排,专案组初步确定:那个把爆炸定时装置拿上车又借故溜下车的人就是梁某。
但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据乌国庆的判断:犯罪嫌疑人要具备电学知识,但专案组调查过,梁某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对电学一窍不通,更别说制造一个如此复杂的爆炸点火定时装置,难道说在梁某的背后另有策划者?
这是,专案组盯上了一个懂电的人:爆炸车主的竞争对手靳某的侄子。
随即,警方对靳某的侄子展开了调查,但是发现他与梁某并不认识,也没有任何联系,原本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一下子又中断了。
那么梁某背后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
警方调出了梁某在事发前几天的通话记录,他们发现梁某与一个姓何的人有频繁的通话。
而这个何某,尽然是此案件中一名遇难死者的丈夫。
真凶浮出水面
何某,小工厂主,家中多家小工厂;为人言谈和善,人机关系良好。
据邻居说:家教严格,是很老实的人。
一个一贯表现良好的人,怎么可能制造这样一起爆炸杀人案呢?
何某的妻子在这次案件中遇难,而此时,警方了解到:何某与妻子的关系很微妙。据邻居说:他们曾经闹过离婚,但何某的父母不同意,多次干预此事。因为其妻子很贤惠,不仅婆惜关系好,与婆家中其他的兄弟姐妹关系都好。
何某为何要和妻子离婚呢?
难道仅仅因为不能离婚,何某就策划这么一起爆炸杀人案吗?
警方对何某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到:何某当过电工,对小五金、小家电等都非常熟悉。
何某做过电工,这很符合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最重要的是:何某为何要与梁某接触呢?
警方问过何某,
何某解释说:梁某曾经借过他钱,他问梁要钱。
然而就在警方和何某交谈的时候,何某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是个女子的声音,从通话中分析,对方对他非常关心,那么这个关心何某的女子是谁呢?
警方随即对这个通话的女子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这名女子姓王,是一个丈夫已去世多年的公职人员。
围绕王某警方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王某与何某的关系非同一般,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
王某的出现,一下子解开了何某想要离婚的隐情,何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随着对何某调查的不断深入,他在案发前一天的很多行为也都暴露出诸多疑点。
案发前一天,他拉着包东西,到了自家后面的松树林中。
负责搜查何某家的民警,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本写有白炸药、黑炸药、大盘药配方的笔记本。
有了这些依据,专案组调集有经验的民警对何某开始施与攻心战术。
最终,何某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过程:
事发前一天,何某将做好的定时装置交给梁某,并承诺,做完此事后给梁某一万块钱。
为了实施计划,何某安排妻子去郑州进货,并选了择2005年12月23日凌晨3点半发车的头班车。
梁某22日晚上11点多,来到事先选定的旅店,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大客车停放的位置。
为了第二天能够顺利地离开,他提前把房钱交了。
凌晨3点15分,何某亲自将妻子送上大客车;
凌晨3点半左右,梁某把装有爆炸装置的包放在了大客车售票员的后座,并故意叮嘱司机自己要去厕所,让司机等他回来再发车。
凌晨3点42分,大客车爆炸起火。
那么出事之后,实施爆炸纵火的梁某又去了哪里?
为什么警方和他的家人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呢?
原来,在确定梁某得手后,何某将梁某骗至自家后面的松树林中,挥起铁棒将梁某杀害,然后将其投放入机井中。
梁某万万没想到,就在他为一万块钱替别人卖命,不惜杀害11条生命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他自己也丢了性命。民间故事:落难夫妇夜宿古刹,梦到皮影,皮影:躲起来别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