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报道杂志社」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社会政策等六方面进行了定调,并首次提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怎么干?《中国报道》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打造新增长点,解决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风险有三方面。一是需求下降风险。国际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水平比较高,美联储应对通胀的情况下会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二是产业链重组风险。目前发达国家反复呼吁,要把原有产业链环节回迁到本国,避免产业空心化,因此未来一些订单会随着工厂的迁移而挪到其他国家去。三是低碳风险。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我国。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和其他压力,想方设法要减碳,减碳成本不成比例地压在了新兴市场国家上。
●应对这三大风险,必须要着力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具体而言有两点:一是加快城镇化。政府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极其重要,从宏观经济学和财政角度来讲,建议把地方债一次性变成国债,给地方政府减负,同时给地方政府新的激励,让他们专心致志打造城镇化这个新增长点。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包括数字经济、包括绿色经济等。
*整理自李稻葵在第59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的发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
防范商务领域外部风险,保持稳定性和平衡性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视系统的内外部环境,考虑其稳定性和平衡性,显得尤为重要。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议明年商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把防范商务领域外部风险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大盘稳中趋好:
●防范化解全球经济低迷风险。坚持内循环为主,促消费,扩内需。在稳外贸、稳外资的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业态,促进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
●防范债务危机的风险。对外积极应对美欧等债务危机,对内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由债务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防范新型贸易壁垒增多风险。当下逆全球化潮流持续蔓延,未来国际贸易有可能陷入“丛林法则”支配的危险境地。我国支持多边主义,支持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协定,支持WTO发挥应有作用,促使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恢复运行与良好发展。
●防范大国经贸关系博弈加剧风险。以大国外交为引领,推动中美、中俄、中欧、中英、中日等双边合作深入发展。
●防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风险。在全球“三链”调整和重构过程中赢得主动,固链、补链、延链、强链。继续为跨国企业,提供尊重市场规则、公平有效的中国营商环境。
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
稳定房地产市场,需要政策支撑引导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购房者置业情绪低迷、企业资金压力仍较大等问题,中指研究院对2022年房地产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市场下行趋势及预期尚未转变,信贷投放力度更加平稳有序,加大对刚需和改善需求的支持力度,稳定住房消费预期。当前按揭额度提升、放款时间缩短、贷款利率下行等政策均对合理住房需求的正常释放带来支撑,但整体效果尚未明显显现。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通道,购房者置业情绪较为低迷,置业预期有待进一步稳定。此外,要加强政策传递引导,防止出现市场误读误判,稳定各界预期。
●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仍较大,需给予其合理资金支持,优化房企资金监管规则,避免监管政策急转弯,防止房企债务风险蔓延。当前,企业融资端略有改善,政策还需对更多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予以适当支持,稳定企业预期。此外,多地强化“预售资金监管”条件,政策初衷是为了“保交楼”,但部分地区监管力度过大,造成企业短期资金积压。建议地方灵活制定监管规则,维护购房者权益、稳定市场预期的同时,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在“保交楼”监管与资金使用效率间寻求新平衡,对不同企业分类指导。
●企业拿地积极性偏弱,土地流拍撤牌率保持高位,对投资形成拖累,同时一定程度上将制约明年新房供应量,不利于市场稳定运行。建议重点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力度的同时,适度增加22城集中供地次数,因城施策优化土拍规则,继续坚持由“降地价”向“降实际地价”转变,并适当降低企业拿地门槛,激发企业拿地意愿。
●部分重点城市短期和中长期库存不足,叠加2021年宅地成交规模缩量,明年房价上涨压力仍在。建议在此类城市继续增加土地供应量,平抑房价上涨压力。另外,在市场调整压力较大的城市,部分企业或基于快速回笼资金需要,加大降价力度,房价回调压力较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
着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
●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于相对价格变化,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欧美政策刺激导致需求上升,同时停工停产,产生了供需缺口,带动我国的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使得工业实现了超常规恢复。工业修复带来了对上游原材料需求的提升,加之全球供应链扰动,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碳减排促生能源转型,带来上游成本提高。这些因素不能通过紧缩货币来降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就业和稳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债务。在目前杆杆率较高的情况下,还本付息需要消耗较大的流动性,流动性充裕一定要优先考虑这部分需求。二是经济增长。流动性充裕要和明年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上升保持大体一致。三是风险处置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这就需要在金融上有所准备。基于这三个方面,为了更好地稳定经济,流动性可以适度宽松,建议明年M2和社融增速能够和今年基本持平。为了对冲上游成本,建议进一步考虑降准等政策,通过置换MLF等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2022年要着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稳定中小微企业;通过对于科技和绿色经济的支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稳定增长;同时,面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要稳定好汇率,促进外贸平稳发展,防止跨境资金过度波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徐枫:
多措并举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依然明显,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日益积聚。此次中央政治局提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破解当前金融发展困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具有增强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效率、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等价值。因此,建议多措并举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一是设立产业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短期而言,赋能产业链内部金融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中长期而言,向全产业链平台转变,服务中小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打造信息共享的数据资产价值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可做征信作用的信息。三是发展供应链信用确权产品,进而创新场景化金融产品,优化产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链接。四是服务更多实体产业和吸引更多资金渠道,夯实产业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发展根基。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徐豪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网
▼
更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