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郑振铎,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高邮路5弄25号,是郑振铎抗战时期在上海的蛰居地。 坚持孤岛战斗 郑振铎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后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等。 1941年12月,上海沦陷,文艺界救亡协会和“复社”负责人之一的郑振铎没有避走西南后方,而是选择留在上海,在烽火硝烟中为国家抢救收购大批珍贵的古籍文献。不过,郑振铎被迫只身离家,化名隐居。他先是由爱国政治家、学者张国淦老先生介绍,借居于汶林路(今宛平路)。1942年,他又转到居尔典路(今湖南路),也就是现在的高邮路5弄25号。当时,郑振铎借住在二层的两个小房间,一作卧室,一作书房。 潜居虎穴之旁 据郑振铎《蛰居散记》叙述,居尔典路当年靠近郊区,十分冷僻,四周都是菜地,时时可见农民在松土、施肥。他有时出去在田地上走走,也不必担心会遇见什么认识的人,十分适合他过躲藏的生活。但是,世事难料。他住的楼房大门,正对着一座深宅大院的后门。郑振铎刚搬去时,那座大宅还空着,但后来四面的高墙上装起了铁丝网,而且还通了电。1943年4月15日,他到这所豪宅“参观”时才知道,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周佛海要搬过来住。怪不得此前那些特务们曾非常紧张地一次次来周围“调查”附近居民的情况。当时郑振铎沉着应对,没有露出破绽。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潜居在虎穴之旁的人。 郑振铎还在《蛰居散记》的《我的邻居们》中写到,周佛海搬来后,整日整夜地灯火辉煌,笙歌达旦。害得他被吵闹得不能入睡。而且,他的窗口正对着周佛海家的厨房,周家白天黑夜不停地炒炸煎爆,厨房喷出的大量油烟使得他连窗也不好打开。就这样,郑先生大智大勇地潜居在虎穴之旁,直到抗战胜利。 1949年后,郑振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