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两个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正如他所说:“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1)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内心自由”是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使自己行为符合理性原则;“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绝对的善”;“正义”就是守法的观念;“公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他是西方历史上第已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他关于统觉的概念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他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目的。
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2)道德教育的原则
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任何教学过程部必须同时进行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3)道德教育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训育三个阶段。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训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在训育的具体实施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六种基本的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和提醒的训育。[口诀:提起一(抑)道调味(维)料]
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统觉理论是他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他为课程设计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此外,他还将课程与儿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1) 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只有与儿童的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他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赫尔巴特将兴趣划分为两类6种:
①经验的兴趣,包含经验的兴趣(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思辨的兴趣(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和审美的兴趣(设文学、绘画等);
②同情的兴趣,包含同情的兴趣(设外国语、本国语等)、社会的兴趣(设历史、政治、法律等)和宗教的兴趣(设神学等)。
(2)统觉与课程(2018年已考)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根据统觉原理,他提出了“相关”和“集中”原则,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相关即学校不同课程应当相互影响、联系;集中是指所有的课程中应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
(3)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据此,赫尔巴特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婴儿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早期),要加强对身体的养护和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想象期),以《荷马史诗》等为主,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相当于人类理性发展期),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青年期,继续学习数学、历史,仍以发展理性为目标。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以心理学为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客观上他却没有真正地解决欧美近代学校课程的问题。
(1)教学进程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
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直观教学)、分析教学(对不同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和综合教学(提供并准备联合),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过程”。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主要有两种: 专心和审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包括四个阶段:
①明了(或清晰): 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②联合(或联想): 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③系统: 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④方法: 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但也因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批评。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化最重要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现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其教育思想总体上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既有进步的一面,亦不乏保守的一面。
(1)首先明确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试图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他是近代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开山祖;
(2)许多具体的意见,如关于教学阶段、教学方法、教育性教学原则、兴趣的论述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3)为文科中学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4)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儿童的严格管教,以及主知主义的系统课堂教学,因此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称其心理学是“教师心理学”,即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水平。赫尔巴特与其学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起到过支配的作用。在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始终作为一个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持续地出现着,对各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5)他的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其教育体系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