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曾经出现过不少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狂狷之士”,尤其是书画艺术界,清末的广东进士——梁鼎芬可算是其中之一。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对梁鼎芬的生平、书画作品的整理出版,人们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尤其是其中晚年的生活经历。今天,藉着梁鼎芬的两件团扇书法,分享一下梁鼎芬和他两个发小的交谊

梁鼎芬扇面书法两帧 直径21.5cm 水墨绢本镜片

来源:广东精诚所至2021秋拍拍品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晚清学者、藏书家。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曾先后主讲惠州丰湖书院、肇庆端溪书院、广州广雅书院、武昌两湖书院和南京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曾任溥仪的毓庆宫行走。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01

两件团扇书法

为写赠“辛伯吾弟”自作诗

此两件团扇书法,直径均为21.5厘米,水墨绢本镜片。

团扇(一)释文:《定慧寺宗室侍郎遗带》苏公留带偶然耳,继者文襄(杨公一清)今逐坡。事过百年人始贵,我无一物意还多。评量兴趣翻忘世,想象神姿各有科。心断兰麓霜折后,闲堂独在夜如何。辛伯吾弟诗家定之,鼎芬。钤印:藏山(朱文方印)、竹根亭(朱文方印)。

梁鼎芬团扇书法(一) 《定慧寺宗室侍郎遗带》

来源:广东精诚所至2021秋拍拍品

团扇(二)释文:近水未为别,深情不柰君。渐知除热恼,无以定纷纭。一风舸还薄,今宵月已分。恐衰扶进力,何况是离群。丙戌三月,赴丰湖书院,庆笙来别,忽忽二十四年事矣。书请辛伯吾弟定之,鼎芬。钤印:夕庵(朱文方印)、行己有耻(朱文方印)。

梁鼎芬团扇书法(二)《江楼下庆笙送归丰湖》

来源:广东精诚所至2021秋拍拍品

根据两件作品的释文可知,此两件书法作品均是梁鼎芬写赠“辛伯吾弟”的自作诗,款识中均没有署具体年款,只有团扇(一)书具诗名,团扇(二)则未具诗名。

笔者翻查各类记载梁鼎芬诗词的典籍,发现此两首诗均收录在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节庵先生遗诗》当中。

《节庵先生遗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团扇(一)所录之诗收录在第118页,诗名为《云帆方丈出示宗室侍郎遗带,时侍郎新逝,感悼书此》,与团扇(一)中所具诗名《定慧寺宗室侍郎遗带》略有不同。

《节庵先生遗诗》中所录《定慧寺宗室侍郎遗带》

团扇(二)所录之诗诗名为《江楼下庆笙送归丰湖》,收录在第70页。

《节庵先生遗诗》中所录《江楼下庆笙送归丰湖》

笔者将两件团扇中所录之诗稿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之《节庵先生遗诗》两相比照,发现团扇(一)之诗稿与《遗诗》中所辑录的略有出入。

《遗诗》中所辑录之《云帆方丈出示宗室侍郎遗带,时侍郎新逝,感悼书此》:“苏公留带偶然耳,后者文襄(杨公一清)今竹坡。事过百年人始贵,我无一物意还多。较量兴趣难悭句,想象神仪各有科。心断兰丛霜一霎,闲堂独坐夜如何。”

由于《遗诗》中所录之诗目,均采自梁鼎芬表弟顺德龙凤镳所编《节庵先生遗诗》、番禺叶恭綽所编《节庵先生遗诗续编》、番禺汪宗衍所辑《节庵先生遗诗补辑》,是在梁鼎芬身故后所搜辑而成,因而可证此二件团扇书法作品皆为节庵先生初稿,在抄录的过程中或因各种原因更有笔误,与后来所辑录在《遗诗》中之诗作在部分文字上略有出入,亦不足为奇。

02

忆写旧事之诗

作寄三人的发小情谊

团扇(一)所录之诗,根据诗名可知,原诗为梁鼎芬于宗室侍郎新逝后不久,到焦山定慧寺游览,寺中的云帆方丈出示侍郎的遗带,节庵先生有感而发所作。

据查,《遗诗》中辑录有多首记录梁鼎芬与礼部右侍郎宝廷交往的诗,而宝廷的姓氏又恰好是“爱新觉罗”,为清廷宗室,所以此诗诗名中之“宗室侍郎”实为“宝廷”。根据宝廷去世的时间(1890)推测,此诗原稿应创作于1890年后不久。

团扇(一)《定慧寺宗室侍郎遗带》 (局部)

团扇(二)所录之诗,根据释文“丙戌三月,赴丰湖书院,庆笙来别”可知,该诗大致创作于1886年三月梁鼎芬即将赴惠州的丰湖书院任职,庆笙先生到江楼下送别之时。

另据释文“忽忽二十四年事矣”可知,该诗抄录的时间应为1910年前后。根据其书法风格判断,此两件绢本扇面的书法线条细筋入骨,撇捺加长,笔道细而劲,明显带有褚遂良、黄山谷的意味,当为其晚年书法风格。民国时期的简经纶评介其晚年书法:“秀雅绝伦”,诚可信也。另,此两件绢本扇面的书法用笔大致相近,应为同时期(1910年前后)抄录之作(或为一张团扇之两面)。

团扇(二)《江楼下庆笙送归丰湖》 细节 广东精诚所至2021秋拍拍品

此两件团扇书法作品均是梁鼎芬写赠“辛伯吾弟”汪兆铨的自作诗,其中团扇(二)所抄录的诗作更是提及到梁鼎芬和汪兆铨的共同发小——“庆笙”陈树镛

汪兆铨(1859—1929),字辛伯,祖籍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出生于广州。19岁时,应学海堂之课,受到著名学者陈澧的称赏。26岁时,考中光绪乙酉科(1885年)广东乡试第35名举人。曾任海阳县(即今潮州市潮安区)儒学教谕。后来,又先后当过广东陆路提督马维骐、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幕僚,负责文牍工作。

梁鼎芬和汪兆铨、陈树镛,三人同出生于1859年,并且先后成为当时的岭南大儒陈澧的弟子。1884年,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而被降五级调用。返乡后,梁鼎芬与好友陈树镛一起探讨经书学问,共商编选陈澧遗集。

在《遗诗》中,即收录有《从弟鼎蔚读书白云山碧泉观》《同庆笙渊若子正菊坡精舍夜谈及晓》《行舟寄庆笙》《访庆笙学舍》《江楼下庆笙送归丰湖》等多首诗作记述其与陈树镛的交往,以及《追悼陈三树镛》《读庆笙遗书》《梦陈树镛》等数首悼亡诗以表追忆。

梁鼎芬与汪兆铨之相识,则肇始于汪兆铨的父亲汪瑔。汪瑔晚年于广州豪贤街开馆授徒,受业者除儿子兆铨、侄兆镛外,还有朱启连(朱执信之父)、梁鼎芬等一些青年学子。《遗诗》中,即有《挽汪丈(瑔)六首》等诗追忆汪兆铨的父亲。

光绪三十三年,梁鼎芬因上疏弹劾奕劻、袁世凯等人而被斥逐回粤,遂于辛亥闰六月十七日,与姚筠、李启隆、沈泽棠、吴道镕、汪兆铨、温肃、黄节共8人聚于抗风轩,重开“后南园诗社”,号召振兴广东诗学,与会者百数十人。另,刊行于民国十二年(1923)之汪兆铨文集《惺默斋集》,扉页即印有“辛伯所著文,此亡友陈君树镛所署”。对于自己的文集出版,竟然犹能在如此重要的版面上提及故友,可证汪兆铨对陈树镛的思念深深。

汪兆铨文集《惺默斋集》扉页

本文所述之梁鼎芬诗作,其所书时距陈树镛去世已二十余年,梁氏将忆写多年前旧事之诗作寄予好友汪兆铨审定,足可见三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举报/反馈

新周刊

271万获赞 48.8万粉丝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