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五集

(全文共735个字,阅读需3分钟)

04:05

真我当然就是相对于假我而言的,像我们经常说要“放下小我成就大我”。那么这个“我”怎么来理解呢?

关于什么是“我”的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身是“我”。其实这个身体并不是“我”。如果这个身体是“我”,那我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驻,不变老,但是我又控制不了我自己;我想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但是还是那么愚顿。那如果这个身体是“我”,为什么我又控制不了我自己呢?这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说,这个身体并不是“我”,我们把它称为“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就像我的衣服一样,是我所有的衣服,称为“我的衣服”;那么这个身体也是我所有的身体,因此被称为“我的身体”,但是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那么既然身体不是“我”,什么是“我”呢?

第二种观点认为,那个可以思想的是“我”。像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其实,这个能够思考的、起心动念的东西也不是真我,在传统文化中把它称之为“妄心”,把它称为“缘虑心”。正是因为这种妄心才让人迷惑、造业。在《论语》中也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样对一个人,爱他的时候就喜欢他生,他什么都好;厌恶他的时候就恨不得他死掉。对一个人即喜欢他生,又希望他死,这是不是迷惑呢?所以这种变化无常的念头或者思虑是前念灭,后念生,念念不住,念念不相同,此起彼伏,刹那生灭。所以中国人有一个词叫“心猿意马”,什么意思呢?这是比喻人的心念就像猿猴一样、像马一样,奔腾不息,此起彼伏,难以控制。这种变化不居的妄心、思虑并不是“真我”。

那么“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在德国哲学家康德那里称为“物自体”。这个“物自体”的英文翻译为thing-in-itself,这个也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其实用传统文化的术语翻译过来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真我、就是真心。

---------------正体--------------

真我當然就是相對於假我而言的,像我們經常說要“放下小我成就大我”。那麼這個“我”怎麼來理解呢?

關於什麼是“我”的問題,第一種觀點認為這個身是“我”。其實這個身體並不是“我”。如果這個身體是“我”,那我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駐,不變老,但是我又控制不了我自己;我想記憶力很好,過目不忘,一目十行,但是還是那麼愚頓。那如果這個身體是“我”,為什麼我又控制不了我自己呢?這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說,這個身體並不是“我”,我們把它稱為“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東西,就像我的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衣服,稱為“我的衣服”;那麼這個身體也是我所有的身體,因此被稱為“我的身體”,但是這個身體並不是“我”。 那麼既然身體不是“我”,什麼是“我”呢?

第二種觀點認為,那個可以思想的是“我”。像法國的哲學家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其實,這個能夠思考的、起心動念的東西也不是真我,在傳統文化中把它稱之為“妄心”,把它稱為“緣慮心”。正是因為這種妄心才讓人迷惑、造業。在《論語》中也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樣對一個人,愛他的時候就喜歡他生,他什麼都好;厭惡他的時候就恨不得他死掉。對一個人即喜歡他生,又希望他死,這是不是迷惑呢?所以這種變化無常的念頭或者思慮是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念念不相同,此起彼伏,刹那生滅。所以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心猿意馬”,什麼意思呢?這是比喻人的心念就像猿猴一樣、像馬一樣,奔騰不息,此起彼伏,難以控制。這種變化不居的妄心、思慮並不是“真我”。

那麼“真我”是什麼呢?“真我”在德國哲學家康得那裡稱為“物自體”。這個“物自體”的英文翻譯為thing-in-itself,這個也是從德文翻譯過來的,其實用傳統文化的術語翻譯過來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真我、就是真心。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 大智慧 学习传文化 利己又利他

举报/反馈

品读群书治要

2.7万获赞 8804粉丝
群书治要学习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