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藏在音符的背后“
作为世界音乐史上的钢琴巨匠,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他以极其富有鲜明特性的演奏,独特的音乐技巧征服了众多音乐人的耳朵。
他天性浪漫且富有激情,总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演奏是艺术与技术的激情碰撞,他的离去是钢琴黄金时代结束的标志。
他完美地诠释了,音符仅仅是音符,而音乐则是躲在音符背后,让人兴奋却又捕捉不到的东西。
“挑剔”的音乐怪才
霍洛维茨对音色要求极尽完美,他对声音的挑剔程度可见一斑,虽然担任霍洛维茨的调音师有着相当自由的工作时间,然而却不见得轻松,霍洛维茨总是有着千奇百怪的要求,常人很难理解。
霍洛维茨对钢琴在音乐厅中摆放的位置非常讲究,在很多音乐厅的地板上都留着他指定放钢琴位置的记号,调整方法则是让几名壮汉抬着钢琴以及坐在琴凳上的他来回移动位置,直到他听到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是让自己满意的为止,他甚至曾在演奏协奏曲时把钢琴的位置摆放在了小提琴手的后面。
“无与伦比的内心听觉”
为什么钢琴大师在对音乐的追求上都一定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除了技术的支撑,最主要的是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听觉。内心听觉需要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阅历为依托,将视觉信号转变为听觉信号,将静止的音符转换为流动的音乐。
把乐谱上的符号形式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运动,这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首先,它要求读谱者对整体有一定把握,并能准确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速度标记、表情符号及演奏法的一切标记。
其次,需要演奏者不断反复地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意蕴,需要在对作品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情体验、想象、意识结合起来,去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第三,在准确体验作品的同时,又要使自己独具个性的情态与之交融,让音乐作品真正拥有一种跨时代、跨民族、跨个性的情感内涵,赋予作品以生命力。
总而言之,内心听觉能力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在运用视觉整体把握力的同时,听觉和手的动作也要与之配合,使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与视觉控制协调一致,听觉从整体上校验两者的准确度,这个“听觉”的总调度就是“内心听觉”。
“厚积而薄发”
1936年,霍洛维茨以健康不佳为理由,首次离开舞台,宣布退隐,大师时年只有32岁。在退隐的宁静生活里,他专注于对音乐的思索和探寻。三年后复出。霍洛维茨已经由一个火爆的技术演奏家变成一个自省的成熟艺术家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大师又出于同一目的,分别于1953年、1970年二次退隐,最长一次隐退的时间达12年之久。每一次的退隐生活都使霍洛维茨在音乐上获得质的突破。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勇气、对音乐从不懈怡的执着追求,使得大师最终步入完美。
“永远铭记伟大的艺术家”
1989年,霍洛维茨带着他可谓空前绝后的音乐演奏天赋,在纽约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丝气息伴随大师的逝世永久地安眠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今后的钢琴界,还会有天才诞生,我们会为他们高超的技术和无与伦比的音乐演绎而折服,但我们也不会忘记,在二十世纪,有这么一位最富创造性、甄至完美的钢琴家。我们被他无可匹敌的钢琴技艺而疯狂,也为生活中他那桀骜不驯、老顽童式的天真所不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燃烧着激情、特立独行的伟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