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十二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就是仁爱的意思,是孔子提出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来的这个“仁”有四个层次:

1、仁者爱人,从爱自己的亲人、爱人,再由己及人,要爱他人,爱众人,而且地位越高,需要爱的人越多。君主就要爱全天下的人。

2、克己复礼为仁,指的是如何修炼这个“仁”字。孔子提出的“仁”是做人要追求的一个境界,然后他还指导了我们,要怎么去修炼,以达到“仁”的境界。其余“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其实都是修炼“仁”的必经之路。所以“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

3、“仁”是品德的总领。“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同时也都是“仁”的一个方面。

4、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仁”为立身之本,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实现。

新时代,对“仁”有了更多的诠释,比如“仁”还应该包含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爱地球。要保护地球的环境,积极向上,乐观地生活等。

“义”:原为“宜”。怎么做才适宜?适宜什么?就是适宜“仁”的纲要。因此,一切的道德原则,法律条文,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修炼“仁”的一种指导规范。只要人人都照守道德原则和法律条文,这个世界自然就会变成一个充满“仁”的美好人间,一个和谐的社会。

“礼”:是“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后辈见到长辈要有礼貌,别人的东西不能不告而取,不能随便乱扔垃圾等。这些都有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指导,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就称为“礼”。如果每个人都能变得有“礼”,那么大家就能慢慢达到“仁”的境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礼”必须是发乎内心的,如果强制执行,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当前的环境下,法律法规自然要有强制性,但是道德规范一旦有了强制性,就有可能产生大量的繁文缛节,这些就是封建主义的糟粕。因此“义”和“礼”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千年之后的人,回头来看我们现在法律的强制性,也有可能认为是错误的,但它适应现在这个时代。

“智”:原为“知”,就是知识。人要有知识,才能懂得如何根据“义”去执行“礼”。封建社会需要很多繁文缛节来约束道德规范,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道德规范方面还没有完全开“智”。同样的,现在的人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也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在法律法规方面完全开“智”造成的。而获得“智”的最好途径是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你很难要求他理解“义”,做好“礼”,就很难成为一位“仁”人。

如果说“仁”是目标,“义”是注释和纲要,“礼”是实践,“智”是方法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对“仁”的细分了。

“信”:是对他人的“仁”。待人处事要以“信”为本,言行要一致,不能失信于人,这是对众人的爱。特别是古代的君主,对人们一定要有“信”,不然就得不到人们的支持。现代的政府也必须要以“信”为本。现在“信”字更多被用在商业交易上,但千万不要忽略了它原来的意义。

“忠”:是对家国,对事业的“仁”。包括要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已经接受别人的委托,忠于自己的君主。不论是什么时代,人都要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已经接受别人的委托。不过现代忠于君主应该改成忠于国家,忠于集体,忠于党。

“孝”:是对长辈的“仁”。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到赡养的义务。对长辈和师长都要尊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悌”是对兄长的“仁”。“孝悌”被孔子列为“为仁之本”。现在应该把“悌”字理解为对兄弟的“仁”,即“兄友弟恭”的意思。同志间的感情,同事间的友谊也可以归入这个“悌”字里面。

“节”:是一种气节和情操,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仁”。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做人的气节和情操,甚至失去了民族的气节和爱国的情操,他就失去了人的社会性,变成一个只有自然属性的人,这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

“恕”:其实是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的“仁”。因为“恕”的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对方地位在你之上,你又怎么可能“施于人”呢?这个“地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当别人犯错时,哪怕他的社会地位在你之上,但在他犯错的这一刻,你是处于优势的。

“勇”:指果断、勇敢,是逆境中“仁”的体现。践行“仁”的思想,肯定会遇到阻力,当你在遇到阻碍你的问题或者邪恶的力量时,一定要果断处理问题,勇敢和邪恶力量做斗争。

“让”:是对能力不如自己的人的“仁”。谦让、礼让的意思。对老弱病残、孕妇、婴孩的爱,就包含在这里。

以上就是老黄对中国传统美德十二个字的理解,你同意吗?

举报/反馈

老黄知识共享

31.2万获赞 5.5万粉丝
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向老黄提起咨询。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