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趁早,别等孩子长大了,让这个社会来替你教育

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日后会感激你,没有在他该受管教的时候被放纵。

——致家长

每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好的感觉。然而,很多时候,父母的爱太深太急。他们要为孩子的人生铺平道路,让他们一步步走完。但忘记宽容是过分纵容,溺爱是过分溺爱。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只懂得照顾自己的感受,无法理解别人的辛苦,更没有学会去爱的能力。

我们帮孩子太多了,这其实是他们成长的最大障碍。它剥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尝试、感受和犯错的机会。

一切都是按照我们铺好的路走的,但是我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地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如果你爱他,你必须学会放手。温室里没有高大的树木生长。孩子要学会自己面对一切!

如果你爱一个孩子,你必须让他受苦

杨江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于当第一。

但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模式中,哪里愿意让孩子去做,父母要排队等候。

口渴时,将水杯拿在手边;房间乱七八糟,有人来收拾;年纪大了,学习那么重,兴趣班那么多,哪有时间去忙这些琐碎复杂的生活琐事?

说起劳动教育,其实就离不开家庭教育。做家务是很好的劳动教育之一。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往往被父母低估和忽视。但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哈佛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喜欢做家务的孩子心理健康指数和家庭幸福指数更高。即使在学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也往往表现得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做所有的家务,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害的!

与知识的学习相比,实践生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基础。

孩子们在家里首先学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获得幸福所必需的最重要的品质。

如果你爱一个孩子,你必须让他受挫折

痛苦和挫折是成长所必需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是包容,不是让孩子永远“快乐”。

生与死,相逢与离别,幸福与痛苦,总是成对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配对”教育,他必须经历心理上的痛苦、克制和忍耐。

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课。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只能接受快乐而不能忍受一点点痛苦,那问题就很严重了。

家长常问: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如果你做不完作业,你会哭;

输了比赛,他就发脾气说:“我不跟你玩了!”

……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或者大人在和孩子玩耍时,一味的包容,让孩子。

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孩子清楚,游戏中有很多可能性。有些人会赢,有些人会输,但这只是暂时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失去并不可怕,害怕失去才可怕。

吉米在《我不是完美的孩子》中说:

“世界越悲伤,我越想快乐。人越阴险,我就越善良。当挫折来临时,我想站起来。我想做一个乐观的人,不退缩,不放弃,不抱怨,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如果你爱一个孩子,你必须让他为阅读而痛苦

无论父母多么爱孩子,他们都应该愿意让孩子在读书上受苦。

“抛弃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对世界和未来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人生没有任何理性的规划和思考。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心软,一味追求让孩子享受自由,而不是让孩子学习应该学习的技能,孩子醒来就会后悔。

有远见的父母会残忍地让孩子在吃苦的时候不享受快乐,在学习的时候不放纵,在努力的时候不放弃。

要知道,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读书依然是最有效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阶级、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的知识和一个人的人脉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没有捷径可走,但读书真的是一条比较容易的路。

所以,当孩子想要放弃时,父母一定要狠心,教育孩子不要半途而废。

吃苦者为师。

每个人都喜欢一夜暴富、不费吹灰之力的故事,但生活不是童话。

奋斗的年代不选择安逸,学习的时候不放弃读书。

多年以后,你会发现,那些年的辛苦,只是你一生承受的最轻的痛。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管教和惩罚

黄磊说:天下有多少父母。没有重复的父母。因为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而不是自私的父母。因为往往爱得太多是自私的爱。那种爱比恨更伤人。

父母可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成年人,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但真正的自由是昂贵的。

校外没有温室,长大后也没有孩子的玩耍。

你可以宠坏你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会。

与其等孩子以后被社会打,不如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父母爱孩子,影响深远。”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一定是有远见,有远见,能够从孩子更长远的未来着手。

举报/反馈

东明心理圈

402获赞 1266粉丝
专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