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与智联招聘曾联合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社会职场焦虑正大幅度年轻化,其中90后位居首位(占比54%), 紧随其后的是80后(占比50%)。
全民内卷时代
包括职场焦虑在内,90后的焦虑排行榜前七分别是:加班、晋升、消费、学习、晚睡、发际线、健康。
其中85%的人有“加班焦虑”;61%的人有“晋升焦虑”;
57%的人有“消费焦虑”;47%的人有“学习焦虑”;
45%的人有“晚睡焦虑”;37%的人有发际线焦虑;
34%的人有健康焦虑。
无论身处何处、身居何位鲜少有人逃脱焦虑的压迫。而焦虑又与形式各异的内卷息息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内卷的时代。
按说相比较父辈的生活,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安稳,每个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换取生存所需,我们究竟在恐慌什么?害怕什么?我们害怕的原因又是什么?
心理学家卡洛斯·柯尔荷(Carlos Coelho)教授曾如此解释恐惧,他认为我们害怕焦虑的原因是,我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没有对应的机制处理。
纵观现代年轻人的处境,确实如此。虽然大部分人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未来会如何没有人知道,人人都有可能随时被淘汰。
社会进步要牺牲什么?
人是一种习惯于居安思危的物种,当对未知没有确定的应对机制,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焦虑恐慌的状态。
且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这一焦虑恐慌,我们每天都会在网络平台看到各种会引发内心焦虑的新闻,如房价又涨了、谁又高升了、某个商家又推出新品了,这些信息都在不知不觉中激化了我们的焦虑。
人需要通过社会比较确定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但对大部分年轻群体来说,目光所及皆是不利消息。
所以他们只能拼命向前以求得在未来能有比现在更好的生活,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可是未来在哪里呢?
你看不到希望,但一切事物都在往前走,你又不敢停下,因为当你停下了,跟不上节奏,就会觉得很吃亏。
所以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正如爱默生说的:“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没有生活过。”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黄有光在《东亚快乐鸿沟》中指出:过去的二十年中,东亚各国在经济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国民幸福感上却毫无作为。
Cummins 1998曾就全球各国人民的幸福感做了个比较,结果发现东亚各国的幸福感最低,甚至比印度、尼日利亚这样经济不大发达的国家都低,和国民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审视社会发展与个体的关系,我们发现社会的发展势必伴随着个体的牺牲。
从《中国90后焦虑排行榜》公布可以看出,无数年轻人可能已经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更具体的说,社会的进步以普通大众的超负荷生产为代价,为了让整体的经济数字好看,个体必须牺牲睡眠、休闲,最严重的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牺牲。
放弃疯狂拼命真没有活路
社会发展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进步可能,但同时也不断加剧了贫富分化、不平等,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竞争者,人们的内心无所寄托,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情绪时刻都在崩溃的边缘。
欧文·戈尔曼(Owen Gor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曾定义,社会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要想关心社会这个大群体,就要回归到具体的人身上。
而不是为了宏伟的目标,而完全不顾个体受到的伤害。
很多人的个人牺牲并非自愿,而只是被迫于时代。且由于资源越来越稀缺社会发展的速度减缓,人们在没有找到新的方法解决当下的困境时,就只能从身边找些事情来做。
于是内卷日益严重,社会大众的压力增大,付出增大,然而产出却没有上升,结果导致社会进一步对普通民众的压迫。
这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恶性循环,社会需要承担起为个体的幸福创造可能的职责,只有每个人个体都能实现切实的幸福,有良性的发展,如此催生出的社会前进才是正能够细水长流。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智慧是有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分的压榨只会造成个体感受的极度痛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个体极其不公平,如果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个体的幸福为代价,那么我们奋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The End -作者| 汤米编辑|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