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我心里一直是高大上的存在,作为一名理科生,万有引力、三大力学定律、微积分……,时时处处都展现牛顿的伟岸身影,每每让人油然生出:透过科学的历史仰望牛顿,透过牛顿的双眼洞悉世界。

但是,对于这位永远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空间、运动等基本知识认知的科学巨人,除了他曾经偶然被苹果砸中一次就产生灵感,继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外,牛顿的一生真的是知之甚少。没了那些枯燥无味公式为背景的牛顿,也仅仅了解他是一个农民的遗腹子而已。

《牛顿传》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国际知名的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科技史家,也是一位作品被视为对现代科技产生文化冲击的互联网先锋,他由于使用叙事非小说技巧介绍陌生复杂概念而广为人知,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科技作家之一”。

格雷克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种语言。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

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992)、《越来越快》(1999)、《牛顿传》(2003)等书。他的上一部书《信息简史》(2011)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英国笔会赫塞尔–蒂尔特曼奖(简体中文版荣获2014年第九届文津图书奖),并成为国际性畅销书。《信息简史》的中文版于2013年问世,并荣获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为什么首先着重提到作者,是因为作者詹姆斯·格雷克让《牛顿传》字里行间充满专业性、物理性、哲学性,却绝对不晦涩难懂,没有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却明白无误地解说着有关物理知识,不是普通的物理资料堆砌,是成系统的物理学科的铺陈延续,能做到这一点的传记作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凤毛麟角绝对没有夸张。

牛顿在去世前曾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如何看我,但就我自己而言,我不过像是个在海滩上自得其乐的男孩,时不时发现一颗比较光滑的卵石,或者一枚比较漂亮的贝壳,而整个真相的海洋就在我的眼前,我却对他一无所知。

这句话充满诗意的哲理,不像一位科学巨匠说的,反而像是出自著名诗人之口,这样的妙言绝句,在牛顿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譬如,他还有一句极其著名的金句:如果我曾经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这句话他是反驳胡克指责他抄袭借鉴,据考证,历史上的胡克并非身材高大,反而他的身材矮小扭曲。这似乎很难跟牛顿的措辞联系起来,显然巨人的肩膀,多半只是牛顿的一个巧妙的反讽,他玩了一场微妙的游戏,改变了“巨人”这个词的惯常含义,类似的例子,他还娴熟地运用了“假说”。

艾萨克·牛顿活到了84岁,成为国民偶像艾萨克·牛顿爵士,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和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他的肖像被印刻在勋章上,他的发现在诗句中传颂,他家资亿万。他生下来是一个遗腹子,他父亲死后没留下什么东西:几只绵羊,一些大麦和几件简陋的家具。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通过自己的天才博取的,不错,牛顿是一个天才。

人们常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实,应该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天赋异禀。1661年6月,牛顿跟随舅舅,以工读生的身份进入三一学院,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侍奉上帝的执念和有价值的追求,但也有可能成为一件引以为傲的事情。几年后,他成为剑桥大学的新生。

1663年,他在史托尔桥集市上买了一本关于占星术的书……他读了又读,直到眼前呈现出各种天体的轮廓,却因为不熟悉三角学而无法理解这些内容,他买了一本三角学的书,但无法理解书中的论证,他借助欧几里德的论述去理解三角学的理论。他只阅读这些命题的标题,并觉得非常容易理解,以至于纳闷有谁会闲来无事去论证这些命题。

泽夫·巴赫勒的《当代牛顿研究》写道,17世纪从未有人像牛顿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如此庞大的数学专业知识的储备,而且大部分是他的个人发现。

牛顿是世出无二的天才,天才的天赋就是老天爷赏饭吃,这一点看来不容置疑。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和苹果,是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是否其他人在以讹传讹。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威尔金斯提出两个世界必然有两个重力中心。“地球上的居民掉落在地球上的危险,不会超过我们对掉落在月球上的恐惧”。他提醒读者注意重力的单纯性质:“别无其他,但这种特质会使物体产生朝着自己中心下落的趋势。”牛顿小时候,在格兰瑟姆借住在药剂师克拉克家时,就读过威尔金斯的这本小册子。

许多年以后,牛顿至少告诉过4个人,他的灵感来自伍尔索普花园里的苹果,可能真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也可能没有。牛顿的笔记中从来都没有提到过苹果,他只是回忆说:我开始想延伸到月球上的重力……这样做绝对可厚非,但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那时他才24岁,天才也有年少。

喜欢做实验的哲学家牛顿把一根穿线用的粗针,插进自己眼球和头骨之间的眼窝。他不停戳压针头,直到看见“几个或白或暗或彩色的圆圈……,我越是用针头在眼窝里揉来揉去,这些圆圈就越清晰”,但当他保持针尾和眼睛都不动时,圆圈就会渐渐消失。而这一切只是为了鉴证:光是压力的一种表现吗?

牛顿几乎不顾后果地用一只眼睛盯着反射到镜子里的太阳,能看多久就看多久,他不断重复这个实验,直到他开始担心自己的视力会遭到永久性损坏才罢手,于是,他把自己在暗室里关了三天,这样视力才慢慢恢复。

一个貌似看起来傻乎乎的牛顿,一个为了科学不计后果的牛顿,一个如此认真如此执着的牛顿,他若不成名还能有谁成名呢!

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5个月后,牛顿宣布希望退出,不仅要退出皇家学会,还要退出所有的信函交流。奥尔登堡恳求牛顿重新考虑,暗示牛顿不必再感到非交会费不可,并向牛顿保证皇家学会对他又敬又爱,对牛顿的批评如此委婉温和、如此平平无奇,尽管其中或许存在“不当之处”。

本该庄重严肃的《牛顿传》,却在此处再次让人感到惊讶、愉悦、回味不已,作者笔下的牛顿和奥尔登堡,真是两位妙人,高手笔下随意一个字,都能让你觉得妙趣横生,感谢作者、感谢翻译、感谢牛顿和奥尔登堡,带给读者如许的欢乐和智慧。

这本《牛顿传》没有刻意的拔高牛顿,也没有有意的贬低牛顿,他肯定甚至仰望牛顿的科学成就,也用春秋笔法暗搓搓地展示了牛顿偶尔迸发的超凡脱俗的小动作,让人读来忍俊不禁,牛顿再不是那个在课本公式背后冷冰冰的伟人像,而是有血有肉、有脾气会算计的人,原以为会枯燥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变成了期待:接下来一章,牛顿还会带来什么奇思妙论呢,一气呵成看完真过瘾!

举报/反馈

读书的天蝎小木

2403获赞 248粉丝
沉醉文字之美感受四季变迁,为你荐读好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