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朝之后广平县的设置

这是康熙年间的《广平府(直隶)志》卷之二郡县沿革世表中广平府与永年、广平、邯郸三县图表部分:

康熙《广平府志》郡县沿革部分

在这份图表中,有一个明显的节点,那就是隋朝。这一时期,广平郡与广平县、永年县的变化。先是在开皇初年,广平郡被废,又复置广平县(旧),后广平县(旧)又改为了鸡泽县。仁寿元年(601年),广年县被改为永年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武安郡。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之前广平县改为了鸡泽县,从此跟现在的广平县没了关系。

在民国版的《河北省广平县志》沿革志中就明确表明“广平之名始见汉书,初为广平国,后改平干国,在今鸡泽县东二十里,……属于禹贡冀州之地,是乃古之广平而非今之广平也。今县自金天会七年分魏县北鄙之地而置舆”。这里也就说明了现在的广平县境自两汉至金代的一千多年中,大部分地域一直属于魏县。

金天会五年(1127年),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金兵二次南下后,河北之地已尽归金兵所据,又据《大金国志》记载,天会七年(1129年)五月时,“分河间府为河北东路(治所今河北河间市),真定府为河北西路(治所今河北正定县),平阳府为河东南路,太原府为河东北路,去宋朝,新改诸州郡名,复旧州县名。”这时的河北西路下辖真定府,洺、相、磁、祁、浚、卫等州,其后又有其他州府增置,本文不再赘述。但也印证了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西路的设置。

金朝河北西路之洺州

不过在民国版《县志》中,关于新广平县分置日期前后明显存在错误,《县志》中后来又记载“洺州防御,广平郡治永年,天会七年以守边置防御使,属河北西路,领县九(广平在其中)”,这里的天会七年(1129年)指的是洺州防御以及河北西路使设置时间。这在《金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并且《金史》中也指出了河北西路领三府、二镇、二防御、五刺郡、六十一县。其中,洺州因守边设置了防御使,领九县、四镇,九县分别是指永年、广平(本魏县,大定七年更)、宗城、新安、成安、肥乡、鸡泽、曲周、洺水。这里又再次确认了广平是在大定七年(1167年)由魏县析置。

那这样的话,今天的广平县自金代建县,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已经历经了850多年。

在《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一中也有记载:广平县“汉魏郡,魏县地,金大定七年(1167年)始分置广平县,属洺州,元属广平路,明属广平府,本朝因之。”

元太宗六年(1234年),蒙元军队克蔡州,金亡。

《元史》记载,元朝初期,在真定路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太宗八年(1236年)时,又割邢、洺、磁、威隶属邢洺路。这时的邢洺路包括邢州(领邢台、巨鹿、内丘、平乡、广宗、沙河、南和、唐山、任县等县)、洺州(领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等县)、磁州(领滏阳、武安、邯郸、成安等县)、威州(领洺水、井陉二县)四州。后来又析置洺磁路,领洺、磁、威三州。

可以说,这时的河北境内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文中介绍“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1252年),为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广平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六县。”这里的一司是指录事司,五县是指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二州是指磁州、威州。其中磁州还领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四县;威州还领洺水、井陉二县。这时的广平路治所在今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而广平县则成为广平路下面的辖县之一。

对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这次行政区域调整,元代文人王磐曾经写下过《改为广平路记》,分析了洺磁路改为广平路的原因,“始邢与洺均州,及升邢为顺德府。君则白侯:邢洺均功臣封邑。由邢尝开安抚司,故洺受其节度。今邢巳府,而洺犹州。求诸地志,洺实古广平郡,领邢、洺、磁、威四州,洺独不能引为比耶。事闻,升广平府各为路,始不相一。”

元朝广平路

二、明清之际的广平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挥师北上,直指元大都。是年闰七月初九,攻下广平府城,元平章周昱弃城遁逃。明朝初期,行政建制基本沿袭了元朝的旧制,在洪武元年占领元大都后,大都路改为北平府,其他各路也改为府,是年十月,广平等府属河南分省,这时的广平府领5县2州,州又领6县。是年十一月磁州复置,后改属彰德府,还降威州为威县。洪武二年(1369年),广平府改属北平行省,这时的广平府领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成安(洪武元年废,洪武四年复置,直属广平府)、威县、邯郸、清河9县,府治仍在永年县,即广府城,这一行政建置一直持续到明末。

明朝北直隶地图

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在元中书省的统辖范围内分设了山西、山东、北平三个布政使司,到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布政司为京师(北直隶)。

对于广平之名,根据《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广平,古汉郡地。说者曰:广阔也,辟也,平舒也,正也”“广平尧封也,名郡者以古治望于世,欤理斯郡者,务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使郡之生聚田野日,广而闾阎称平焉”。

今天的广平县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县之地新设置的,一方面是因该名当是遥袭汉至隋古广平县之名。另一方面应该是广、平二字作为县名,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

万历《广平县志》中记载,“在冀赵之境,今治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三十五里”,其城池“新旧有三城,旧城一在鸡泽,一在鹅城,今城新城也,宋元以前迁徙无常,制度未备。国朝洪武二年以县属郡,始创规制。天顺间,始备城池。”

此后,成化、嘉靖、万历年间又增修城池,这说明今天的广平县城在金元时期曾有过多次迁徙,到明洪武年间县治所才定于今址不再变动。

广府城鸟瞰图,位于今永年区广府镇

清代,广平县属直隶省广平府。

清代康熙《广平县(直隶)志 》中记载,“南宋(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置广平郡,领广平等县,广平为附郭县,元魏置广平郡,领六县,平恩、曲安、邯郸、广平、曲梁、广年,是以平恩为附郭,平恩城即今平”。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于漳河泛滥,城池被淹,曾移治于城北(今新城村),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迁回现址。

乾隆年间的《广平府(直隶)志》中记载“本朝因之,初属顺广道,后改属大名道”。

1995年版的《广平县志》中记载:至清雍正年,广平县辖135村。至雍正年间,广平县西南与山东邱县插花地胜营、崔营等5村划归广平县。

光绪年间的《重修广平府志》中记载,广平府东西广一百七十里,袤三百五十里,南北长一百五十里,袤二百八十里,治永年,领州一县九,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邯郸、成安、威县、清河、磁州(这里的磁州,是雍正四年以河南彰德府来属)。东界山东东昌府临清州,西界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南界河南彰德府临漳县,北界顺德府南和县,东南界大名府,西南界河南彰德府,东北界冀州及山东临清州,西北界顺德府。其中又记载,广平县“东西广四十五里,袤七十里,南北长二十四里,袤七十里,县属十六社二屯一铺四堡五集。”

光绪时期的广平府境图
清末广平县地图

三、民国之后的广平县区划沿革

民国初年,广平县仍沿用清制。不过,此后的广平县西南部、北部、西部变化也比较大,与成安县、大名县、肥乡县、曲周县接壤村庄各有划出、划入。

1913年,广平府废,广平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14年,冀南道改名为大名道,广平县仍属之。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同时废道改县,广平县直属于河北省。1937年,广平县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时期的广平县境

1937年11月14日,广平县城沦陷。1938年1月5日,日寇在广平县成立伪公署。是年6月2日,129师骑兵团收复广平县城,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后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二专区。1939年1月1日,日寇第二次侵占广平县城。

1945年8月22日,广平县全境解放,县城城墙与城楼全部平除,属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广平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广平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2月23日,广平全县32个乡合并为8个乡镇。是年7月28日,撤销广平县制,原广平县行政区划并入肥乡县,设置广平人民公社、平固店人民公社。是年11月1日,肥乡县与曲周县合并为曲周县,原广平县除双庙乡划归大名县以外,其余行政区域属于曲周县。1961年5月15日,析曲周县复置肥乡县,原广平县(不含双庙乡)仍属肥乡县。

1962年3月1日,恢复广平县建制,辖11个人民公社。5月17日,双庙、胜营等14个村重新划归广平县,建双庙、胜营两个公社,但西南温、东南温等7个村仍属,这时的广平县辖13个人民公社。5月24日,广平县积善、全赵村划归肥乡县。至1968年4月,双庙、胜营合并以后,广平县辖12个人民公社。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为邯郸地区,广平县仍属之。1984年4月,广平县的12个人民公社改为2镇、10乡。1993年,邯郸地区和邯郸市合并为邯郸市后,广平县又属邯郸市。

根据1995年版的《广平县志》中记载,截至1989年底,广平县辖2镇、10乡 、169村,20.95万人。

广平县城鸟瞰图-1995年

在张建华主编的1996年版《邯郸辞典》中关于广平县行政辖区一节中介绍:截至1996年1月,东孟固乡与广平镇合并为广平镇;北吴村乡与平固店镇合并为平固店镇;杨宋固乡与双庙乡合并为双庙乡;南寺郎固乡与十里铺乡合并为十里铺乡;蒋庄乡与南韩村乡合并为南韩村乡。合并后,广平县辖广平、平固店2镇和双庙、十里铺、南韩村、南阳堡、东张孟5乡。

此后,广平县撤乡设镇,全县共辖7个镇。今天的广平县境呈东北-西南方向狭长带状。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7镇、169个行政村,30万人口。

今日广平县境图

四、永年、邯郸城市地位的变化

在广平县所在这一地域,还有两个重要的城市,那就是永年和邯郸。随着历史上政权的更迭,行政区域的调整,新兴城市的兴起,广平与永年、邯郸在不同时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先说永年,即今天的邯郸市永年区。永年之地在西汉之初分属曲梁、广年(治所在今邯郸市永年区旧城西北之故城村)、易阳(今临洺关西部之西阳城乡)三县,其中曲梁、广年二县属于平干国(广平国),易阳县属于赵国。到了东汉时曲梁县属魏郡、广属巨鹿郡、易阳属赵国。曹魏以后,三县共属广平郡。三国黄初二年(221年),曲梁为广平郡治。南北朝时期,曲梁县并入广年县,治所迁至今天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从而取代了之前的旧广平县郡、国治所的地位。

从隋唐开始,永年县的城市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先后成为郡、州、路、府的治所,这期间治所一直在广府城(今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有学术资料分析,广平府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达2600多年,其中作为明清两朝的府治长达545年之久。

永年县及广府城

再说邯郸。邯郸其实历史底蕴也非常深厚。尤其是在战国时期,邯郸成为赵国国都,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之一。秦统一六国后,邯郸郡还是当时全国36郡之一。但在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引兵讨剿复辟的赵国旧贵势力,焚毁了邯郸城廊,赵王城化为废墟,并移邯郸居民于河内(今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又封爱子赵如意为赵王,治邯郸,辖邯郸县、襄国县(今邢台开发区)、易阳县(今永年区)、柏人(今隆尧县)四县,逐渐恢复了邯郸早前的繁荣昌隆。但到了东汉中后期,随着汉室衰落,邯郸之地屡有置废,或为邯郸郡,或为赵国。至建安十七年(212年),改属魏郡,赵国废。三国时又属广平郡。东晋时改属魏郡,北魏时又属广平郡,此后,易阳县曾省入邯郸县。东魏时期,省邯郸县入临漳县,属相州。

可以说,魏晋时期是邯郸城市地位的又一转折点。随着邺城兴起和南下游牧民族的侵扰,邯郸之地是逐渐衰落。隋唐之时,邯郸仅为普通县城。宋金之际,邯郸又属河北西路磁州。元朝又属广平路磁州。明清之际,仍广平府。

这样看来,一直到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仍然是在永年县,邯郸县、广平县都归属广平府。

民国时期,邯郸县先是属直隶省冀南道,后又属河北省直辖。直到1945年10月5日,邯郸解放,才成立邯郸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直辖市及政府所在地,是当时华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建国后,邯郸政区和隶属多次发生变化,1950年,邯郸市改为邯郸镇。1952年,又由镇改为市,均隶属邯郸专区。重新设市后的邯郸其经济地位开始逐渐提高。

1958年,邢台专区并入邯郸专区,仍然邯郸专区,驻地邯郸市。永年县治由广府镇迁至临洺关,而广府城降为镇,永年县属邯郸专区。

1984年,邯郸县划归邯郸市管辖。1986年,武安县(1988年改为县级武安市)自邯郸地区划入邯郸市。这时的邯郸市辖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峰峰矿区、邯郸县、武安县。邯郸地区辖大名、魏县、成安、馆陶、丘县、曲周、鸡泽、肥乡、广平、永年、临漳、磁县、涉县。

1988年版邯郸市政区图

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为邯郸市,广平县、永年县均属邯郸市。2016年,永年县改为邯郸市永年区。

邯郸市地图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举报/反馈

史说新传

5.2万获赞 9098粉丝
不敢说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