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角峪首开区鸟瞰图

项目背景

陈角峪村坐落于新泰市西南近郊,历史文化悠久,明崇祯年间由陈氏迁此建村,因村址位于寺山、柏角峪山、傲山之间的山峪中而得名陈角峪。陈角峪村最典型的特征是新村和古村交织存在,村口有一处夏季水塘,西北山脚下和村西南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历史石居,与百年古树相映相生,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石头古村。

陈角峪周边紧邻工业园区,项目希望挖掘企业服务与乡村休闲游两大市场,围绕商务服务客群,打造集企业服务、文旅生态、农事体验、生活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综合体,实现齐鲁乡村振兴、村企共建新样板。

项目现阶段推动的首开区建设包含景观、公建、餐饮、民宿四大核心板块。首开区的建设把现有的村口小广场、荷塘、西北山脚下古村群落、水塔群落有机的整合为陈角峪村新的风貌和特色活力带。

设计说明

如何保留村庄在地文化特色、突出村企共建的特点,如何将山、林、塘、溪这些破碎的生态斑块有机整合,如何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生活性、趣味性、参与性的乡村场景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以石人寓意,塑造代表“仁、义、礼、智、信”精神的石巨人,作为陈角峪形象VI,串联整个首开区动线,打造节日庆典、漫心荷塘、石村秘境、村间驿站四大主题景观场景。节日庆典北部迎宾区承载集会活动功能,包含村前舞台、农夫市集、公共停车区三大部分。社交广场设置戏台,中部整改原有篮球场,南部增设健身休闲空间和小型生态化儿童游戏池丰富社交活动空间。漫心荷塘设计围绕原有季节性水塘,采用低介入手法处理,结合土坝、石山、林地、公共建筑群、餐饮建筑群,形成三面可观、层次丰富的水塘休闲区。石村秘境坐落于现状山体之上,利用古村废弃和破损石头民居进行改造,以空中书吧为起点,通过架空栈道连接各节点,终至古槐树祈福点。同时,在靠近漫心塘的半山腰空地处设置飞鸟瞭,可俯瞰首开区全貌。村间驿站是散落在村内的小节点,供来访者及村民休憩。陈角峪大讲堂、萤火林隅、缤纷农院、石海花巷、水塔驿站、管道乐园等都是体现石村农耕、村民生活的场景,增加了村中游体验感、参与感。

陈角峪现状航拍

陈角峪村首开区现状呈现石山、季节性坑塘、石溪、林地等绿色斑块生态基底

项目定位

引入在地文化

以“义商风骨,红色石村”为主题,赋予乡村公共空间齐鲁文化、鲁商文化、沂蒙革命文化脉络,“唤醒”其集体的场所记忆。在景观营造方面,提出“实(石)在人,守护石头村”这一个构想,以石人寓意,邀请村镇艺术家打造代表“仁、义、礼、智、信”精神石巨人,作为陈角峪村的形象VI,串联整个首开区的游览动线

首开区动线

主题构想-景观场景

结合“农具艺术化+农耕艺术铁艺剪影”为每个节点赋予不同主题的“农村景观软装”,打造节日庆典、漫心河塘、石村秘境、村间驿站四大主题景观场景。

村前舞台效果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要义。村内原本就有一处采石场,乡村老居、墙体、场地多以石头建设,设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入口村志、地面铺装、座椅景墙、雕塑小品等皆采用石材的艺术化加工,延续村庄原本的质感。

漫心河塘现状分析

漫心河塘鸟瞰

入村道路西侧,依着堤坝顺势铺就的花海展现出与村志截然不同的浪漫与活泼。花海向北蔓延连接水塘,与周边建筑、场地共同交织出一幅锦绣画卷——漫心河塘。设计围绕原有水塘,结合山林、建筑、植物,采用低介入的处理手法,强调环湖体验中景观的舒适性,形成三面可观、层次丰富的文化自然景观区,是陈角峪四大场景的核心与纽带。

水之戒

现状水塘为扇形,场地开阔、地势较高的北岸天然作为背景林地。此处亲水平台的设置与河塘生态化驳岸的处理,让水塘自然形成了爱心的形状,故唤作“漫心塘”。此外,水之戒广场之上的半弧形草编构筑,于塘中倒映,可见真心,与“漫心”呼应,是摄影、草坪婚礼的绝佳地点。

静坐堤坝之上,赏天光云影徘徊

河塘改造遵循相互借景、远景交融的原则:北侧堤坝处隆起,形成坡地,设计就势打造花海林地——漫山粉黛,涉足花坡高处,视野洞开,水光山色豁然展现。西南两侧视野开阔,山峦与建筑天际线描摹出与山体交错的乡村轮廓线,与倒影共天光云影;东西侧栽植荷花丰富景观层次与厚度,荷叶田田、菡萏冉冉、莲蓬茁行、荇菰穿行,最是夜晚月色交融,披上一层薄纱。

水木广场

于疏林中开拓一方场地,描摹山形化为藤编屋,就平整处砂石铺就全龄活动场地,绿野仙踪般的童话场景跃然灵动。场地内踏板水车悦动的水花与拾级而下的亲水平台,共同将活动场地与漫心塘生动连接起来,场地的参与性与景观性也得到提升。

漫心广场

漫心塘心尖儿所向为漫心广场,现有场地开阔,是村中主要道路交叉口与村民聚集场所,定位将其升级打造为陈角峪的交通、文化、社会、景观的枢纽。无需增加笔法,毛石铺筑场地,层层圆形展开,自然连接村庄道路、漫心塘、村居、漫心堂(公共建筑群)、漫心楼(餐饮建筑群)、漫心居(民宿建筑群)。

石村秘境

漫心广场西行北上,石村秘境场景错落于山体之上。秘境利用石村废弃和破损的民居进行改造,以空中书吧为起点,通过架空栈道连接各改造节点,连通至古槐树祈福点。同时,在靠近漫心塘的半山腰空地处设置飞鸟瞭,可俯瞰首开区全貌。

水塔驿站

水塔驿站位于村中主要道路拐角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道路将场地划分为一大两小三处空间。大场地西南角水塔原为村内储水、取水设施,自来水连通后逐渐废弃,设计以谷仓造型为母题,增加管道,将水塔改造饮水装置,依靠在民居边上的石巨人——“智”,悠闲地通过“吸管”(管道)品味甘冽的泉水。东侧小场地结合磨石,增加水槽型座椅、雕塑马、马车元素,描绘马厩场景,与道路对面山墙上牛耕场景相互照应;西侧小场地设置简易廊架,作为村民休憩场所。

设计感悟

1、保持乡村原生基底,以低介入手法整合现状池塘、山体、场地等自然斑块,形成完善的乡村生态系统。

2、强化乡村文化脉络,通过植入文化IP将石村文化与齐鲁商贾文化相结合,演绎村民生活场景,唤醒群聚生活的记忆。

3、延续原乡本土质感,场地户外家具多采用石料、木桩等废弃物加以利用,让景观更生态的融入自然环境。

主要技术创新点

1、抓住更适应陈角峪村的发展模式:秉承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塑造村企共建平台,从单向文旅文创模式切换成双向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围绕商务服务客群打造企业服务、文旅生态、农事体验、生活服务四大功能,挖掘企业服务与乡村休闲游两大市场,意在开创山东乡村振兴新时代,成为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示范村。

2、村民文化生活构建与旅游运营思路结合:将原有村民聚集节点升级为生活场景演绎场地,赋予乡村主要道路生活与游览的双重属性,构建乡村旅游新体验,激发乡村活力。

3、文化互动升级:根植于陈角峪村的历史文化、沂蒙革命文化,并将齐鲁文化、鲁商文化融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以建筑和景观作为实物载体,在空间中勾勒出文脉的风骨,通过场景传承历史、科普事迹、延续文脉,让民众更多的参与到空间的中,成为场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空间参与性、趣味性。

4、微生态活水原位直接净化工艺:村口景观水塘原为季节性水塘,为了保证日常景观效果,借用村口水井进行景观补水,但水塘区域在不开启水泵的时间段多为封闭式水体,水体流动性差,污染物容易累积,易滋生藻类。本案借用生物接触氧化原理,通过完全无土建、无机房的方式,直接在水体内部构筑立体净化体系,对水体中的净水微生物进行原位培育,使其增殖数百倍,形成庞大而又稳定的微生物种群,在水体内部建立起一个看不见的污水处理系统,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最大程度地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得到净化,重建并恢复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水生态系统。

新材料应用

1、老旧废料的应用:场地内的地铺、挡墙、河塘驳岸、装饰矮墙等构筑多依托村中现有的采石场废料和村中收集到的石块、石磨、瓦片、草茅、犁俱等生活中的老物件进行艺术化加工。

2、传统手工艺:设计的两处廊架均采用竹木和藤编等传统工艺,这些物件的设计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和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制作当中,传统的工艺通过创作性的思考也能焕发新生。

举报/反馈

世界人居

432获赞 137粉丝
引领设计潮流,举荐人居精品,每天更新案例
世界人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