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特别焦虑,那么你猜猜,有问题的到底是谁?


其实据我来看,多半是父母自己,这是我从最近经手的两个案例中得出的结论。


案例1,不知名网友求助:


孩子初中,马上就要面临中考,但是现在死活不想上学了,说一到教室里就头疼,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根本听不进去;尤其是到了考试的时候,症状更是明显,头疼、心慌、手脚发抖,反正就是不适合呆在学校里。


妈妈没办法,开始时是在考试时替孩子请假,允许孩子不参加考试;后来见孩子情绪实在不好,就跟老师商量,每天只上半天课,其他时间在家自习;但是最近,半天课都上不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学校,每天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脑、玩手机。


妈妈非常焦虑:中考还有半年时间就到了,这样的状态怎么能考上高中?而自己家是单亲家庭,条件也不是太好,本来养育孩子已经够辛苦,如果他自己不学好,那未来又有谁能帮他?


跟孩子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不为所动;带孩子去看过心理咨询师,有了一点改善,可是去了两次之后,孩子说浪费钱,再也不肯去……


妈妈很着急:到底要怎么办,才能拯救我亲爱的儿子?


案例2,亲身亲友求助:


孩子小升初,成绩优异,性情敦厚,懂事听话,是大家口中常说的“别人家孩子”。可是有一次孩子跟几个同学出去玩,妈妈敏锐地发现,儿子的这些玩伴,都是成绩不怎么好的,几个处于中等,还有几个成绩基本垫底。


问孩子为什么不跟成绩好的同学玩呢?孩子回答,成绩好的那几个有点自大,三观不合。


妈妈很担心:老跟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怎么能进步呢?不得跟成绩好的孩子多呆一起,才能学到人家的长处吗?再说,孩子现在虽然表现还可以,但是那是因为自己管得严,一旦进入初中需要住校,脱离了家长的控制范围,他要还是这样交朋友,那岂不是很容易堕落?


我安慰她:你想得太远啦,你家孩子这么优秀你还这么操心,那让那些孩子不听话的家长怎么办?


妈妈还是很焦虑:


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省,少一分就是很大的差距,所以真是一点都不敢让孩子放松啊。再说现在“双减”政策执行得这么严,想给孩子找补习老师都找不到,如果孩子玩散了心,不知道自己抓紧,那我们当家长的想帮忙都帮不到,能不担心么……




上面的两个案例中孩子的情况正好相反,一个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另一个却成绩优异,但是两个家长却都是一样的非常焦虑,问题在哪里?


我的答案就是:孩子其实并没有问题,孩子非常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问题的是家长,家长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像在第一个案例中,妈妈跟孩子的沟通是几乎”断层”的——妈妈并不知道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大概了解到,在学校里,孩子跟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但是具体发生过什么事情,她并不知道。


至于孩子说的“头疼”、“心慌”等症状,妈妈也带孩子认真去医院检查过,结果是身体上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就是情绪的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妈妈不知道,孩子拒绝沟通。


在这位妈妈跟我咨询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执念,就是“我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孩子不能不上学、不考试,我一定要让孩子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但是什么是正常呢?


跟她探讨可能的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运动有助于多巴胺,也许会让孩子情绪好一些,妈妈说孩子不喜欢;


建议她可以趁着孩子不上学的时间,带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不同人的生活,妈妈拒绝,说自己没有时间;


那有没有想过干脆让孩子休学一年,等他状态好了再参加中考?妈妈强烈反对,“那怎么能行?学校是想进来就进,想走就走的吗?万一明年他更不想上学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跟他沟通,我提的所有建议都被她否定,沟通到最后,我觉得特别累,但是她非常执着,还在等着我给她一个答案。


顿了好久,我试探着说,像您这么为孩子操心的妈妈,一定特别辛苦吧。


这位妈妈瞬间爆发:


怎么能不辛苦?孩子不听话,自己一个人当爹又当妈,平时还要工作挣钱,老人也得看管,结果孩子还是这样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自己有时觉得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可是爹妈儿子还在,想死都不敢去死……


咨询到后半段,我们从聊孩子的问题转向聊这位妈妈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自己一刻都不敢放松?


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甚至一次咨询都没法聊完,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


孩子跟妈妈之间的“不沟通”并不是偶然的,固然有孩子自己在学习、人际关系上受挫的原因,但是更与妈妈不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关:


而对这位妈妈来说,想解决孩子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她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分紧张而全家人带来的压力,如果她一直坚持以风险最大化的思路来考虑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那么别人根本没办法跟她沟通,孩子有问题也没法向她求助;


因为孩子无论跟她说什么,她都会把问题严重化、极端下,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敢跟妈妈沟通?




而在第二个案例中,“孩子没问题、家长有问题”的情况更明显:


孩子成绩优异,跟妈妈的沟通礼貌也正常;


跟几个同学出去玩,同学有男有女,成绩有好有坏,说明孩子性格成熟、不偏激、人缘好;


至于不跟成绩好的同学玩的原因,孩子说觉得他们有些自大,三观不合,更说明孩子自己有想法、有主见,而不是只知道听从于别人命令、不知道独立思考的书呆子。


这样的好孩子,妈妈焦虑的是什么呢?


不是孩子本身,她焦虑的是H省这个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焦虑的是孩子还没有到来的“未来”——但是这两样,又有哪一样是通过孩子和家长自身的努力就能决定、就能改变的呢?


跟这位妈妈的沟通要愉快得多,因为这位妈妈本身家庭幸福,所以略一提示,她就能明白心智的发育与性格的完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唯一需要改善的,是她需要控制自己的”思想”——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没错,但是,要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凭空的臆想中;


比如,她担忧的孩子对朋友的选择,认为孩子与其跟这些成绩不好的朋友玩,不如去跟成绩好的同学玩;


但是,有哪些事实证明这些成绩不好的同学一定会对孩子产生坏的影响?又有什么能证明成绩好的同学一定能帮助自己家孩子提高呢?


而我们商讨的结果是,对于她家这样优秀的孩子,越是优秀,越是听话懂事,越是要挖掘孩子自身的“内驱力”,让孩子被自己的理想、目标、责任、甚至情怀所驱动,主动去奔跑;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做的,就是要更加尊重孩子的感觉、相信孩子的感觉,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做选择,而不是去怀疑,去否定。


比如在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上,更聪明的做法,不是质疑孩子”为什么不跟成绩好的孩子做朋友”,而是相信孩子自己对于朋友的判断,引导孩子一起探讨择友的标准,比如,”你为什么愿意跟他们一起玩呢?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吸引你?……”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需要由自己负责时,他自然知道,如果想得到更多,那就必然要自己付出更多。





讲完这两个妈妈的故事,我有一个更大的感触是,做父母的,“自我觉察”非常重要。


什么是自我觉察?就是你要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的“起心动念”,观察自己的一个念头是如何升起,一个念头是如何熄灭,观察在持有某种念头时,自己的情绪、思想、行为、身体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不能自我觉察的人,经常会陷入”无明”和”我执”的状态中,即她并不能看到,自己的念头是片面的,是错误的,是不合时宜的,自然也就不能轻而易举的割舍,而是经常陷入病态的执着中。


如果父母陷入“无明”与“我执”的状态,他们自身必然要受苦,但是,更苦的是身边的孩子——


他们被迫卷进父母的状态里,因为父母状态偏执,他们被迫也要偏执;因为父母情绪焦虑,他们被迫也要非常焦虑;因为父母的想法不切实际,他们被迫活得云里雾里……


而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父母简直就是他们的宿命——因为自身能量太弱,他们根本无法逃离父母的“磁场”,哪怕孩子用沉默或者激烈的行动来反抗,都无济于事,处在暴风雨中,必然要承受风暴的侵袭。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的“自我觉察”非常重要:


你能否意识到,此刻的你,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是能帮助别人的,还是需要别人帮助的;是理性的,还是“越界的”;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还是其实,是妨碍孩子身心健康的。


父母也是人,正如我们不能苛责孩子做到完美,对于我们自己,同样不能要求做到完美。当我们疲惫时,劳累时,焦虑时,压抑时,委屈时……不妨先把内心沉甸甸的责任感放下来,先想办法把自己照顾好、伺候好;


当我们心情愉悦、心态放松、思路清晰、正能量满满时,这个时候,父母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定海神针”,才是孩子最强大的“守护神”。


与所有父母共勉。


PS,“寻找66个需要帮助的你”心理辅导计划仍然在进行中,如果你有需要,请私信与我联系.希望我的微薄之力,可以让你多些安慰,多些坚强。




举报/反馈

呦雅读书

475获赞 93粉丝
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读书与心理学文章创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