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国潮当道

今夏,央视《中国国宝大会》开播

在这个旨在“守根铸魂”的舞台上

南京大学亦以独特的方式

展现了巍巍鸿庠的风姿


《勘书图》出现在央视《中国国宝大会》的赛场上


2021年10月2日,《中国国宝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赛程过半,随着一道题目的出现,一幅画卷也徐徐展开在观众眼前。 舞台的另一端, 来自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鲁韦彤 激动不已。 她对身旁一同参加《中国国宝大会》的队友悄声说: “这是我们南大的国宝! ” ——这幅画正是 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 。一千年后的今天,它静静躺在南京大学的展柜里,迎接观者感佩赞叹的目光。


“这是我们南大的国宝”

近日,南京大学为迎接120周年华诞而举办的一场古籍和古代套色版画的特展火出了圈。 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走出展馆,一位来自文学院的同学不由得感慨: “以前以为文物都在博物馆里,真没想到,我们南大还藏着这么多国宝级的文物! ”

“册府千年·南雍撷珍”特展开幕仪式


事实上,南京大学对国宝的收藏与保护,自金陵大学,乃至更早,即已发端。现今南京大学收藏了40万册古籍和众多名画,孤本、善本众多,文物及文献价值极高。 这里有唐人以血抄写的长卷《大方便佛报恩经》,有未开展即已在文博圈内引发广泛关注的《云笈七签》,还有如今登上《中国国宝大会》舞台的名画《勘书图》。


一千余年前,在烟雨氛氲的江南,王齐翰在南唐朝廷的画院里绘就《勘书图》。 一千年后的今天,物是人非,丹青依旧。 《勘书图》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藏家和研究者的肯定,已入选中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这标志着它在众多同类文物中价值非凡。

现藏南京大学的《勘书图》


隔着玻璃展柜,隔着千年江南的氛雾与雨云,我们仍能清晰地看见画中人含笑的面孔。 这是一位典型的五代文人,白衣长髯,飘飘似雪。 他的工作是勘书,亦即校对书籍。 然而,画上的人此刻正在做什么呢?



倘若仔细看想必会发现,他并非埋头于书卷,而是在做如今的你我在日常生活中必定会做的事——“挑耳”,挖耳朵。 再看画中人无比享受的表情,搭在鞋面上的裸露双脚……这无疑令观者哑然失笑。 画家绕开了千篇一律的埋头勘书场景,独独截取勘书的间隙文士偷空掏耳朵的画面,手法高超,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勘书图》最初的名字即因此而生——《挑耳图》。百余年后,同样精于书画的宋徽宗方才将这个率性随意的名字改作了更为正式大气的“勘书图”。


王齐翰,这位生平均已佚的画家“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谷,无朝市风埃气”,其墨宝称道一时,堪称南唐版的“洛阳纸贵”。 而其上众多题跋,无疑为它更增价值: 宋徽宗赵佶用独创的瘦金体题“勘书图”“王齐翰妙笔”; 明朝绘画理论家董其昌在图后“批注”: “勘书图屏障画不用皴法,唐时没骨山水也”; 苏辙在图后的题跋则更显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 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 ”


苏辙在丹青深处,窥见他所一心守护的家山万里; 而如今的我们,凝视着这幅传世国宝,亦能在其间找寻到我们的精神家园


“国宝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2021年9月4日,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鲁韦彤首次出现在央视《中国国宝大会》的舞台上。正确作答一道关于国宝何尊——首次出现“中国”铭文的青铜器——的题目之后,面对观察室内的文博专家,鲁韦彤难掩内心的激动: “国宝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

鲁韦彤在《中国国宝大会》上的初次亮相


年仅24岁的鲁韦彤在《中国国宝大会》的众多选手之间尚显年轻,而她却已经在文化类节目的舞台上身经百战——三登央视舞台, 两度以校队主力身份为校出征,曾获一项亚军、一项季军、一项全国四强。然而于她而言,来到《中国国宝大会》是“跨界”,毕竟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与“国宝”相去甚远的外国文学。 “文学和文博确有交叉,但是共性不大。 ”鲁韦彤明白,自己仍需努力。


她践行了这份“努力”。 从入选全国三十六强到赴京参赛之间的一个月,她一边认真做着语言学调查,构思着毕业论文的框架,保证着学业绝不掉队,一边将自己先前五年间去各省市博物馆时拍下的文物照片找出温习,利用写论文的间隙读完了将近40本文博类参考书。 这些堆放在一起有半人高的书籍,囊括陶瓷、青铜器、漆器、书画、古典文献、古建筑、雕塑、宗教学、考古等领域;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


杜厦图书馆的夕阳


鲁韦彤笑称,那段时间自己简直成了“一只生长在杜厦图书馆背阴角落的蘑菇”。 她说,自己的经历证实了两件事,其一是,人的潜力确然是无穷的,“只要你愿意将学业之余,那些用来打游戏、逛街、刷淘宝的时间都拿出来,去认真做一件事”;其二是,杜厦图书馆是 江苏省藏书量最大、中国藏书量前三的高校图书馆,此言果然非虚,“我需要的所有书都能在杜厦图书馆找到! ”


一所好的大学,意味着大厦与大师,青春与春天,同样意味着平台与资源,意味着对每一位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学子的支持与帮助。正是在母校的这份支持与帮助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子鲁韦彤最终勇敢涉入文博领域,出征《中国国宝大会》。 好友憾别舞台时的泪水,邂逅母校馆藏文物《勘书图》时的激动,领略新知的兴奋……一路学习,一路前进。 最终,鲁韦彤以全国四强的成绩,为母校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鲁韦彤顺利晋级总决赛,最终夺得全国四强


一周前的11月20日,鲁韦彤在繁忙的论文撰写之余,在电视上收看了《中国国宝大会》的收官之战。 看着荧屏中的自己过关斩将、取得参赛前根本不敢奢望的成绩,感慨万千。 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母校的感激:“南京大学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最可靠的良师益友。 是母校给了我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勇气和决心。”


“为往圣继绝学”

激烈而残酷的赛程早已结束,鲁韦彤却仍然保持着对文博的热爱。回到南京大学的第一件事,即是到美术馆里又做了一回“蘑菇”。 徘徊在《勘书图》的展柜前,回味着在《中国国宝大会》的舞台上与这位“国宝校友”不期而遇时的激动,她也会回想起它的前世今生,回想起南京大学对国之菁华数十年如一日的小心呵护


名画如美人,一生薄命,辗转江湖。 《勘书图》曾入藏南唐内府、北宋内府,却在靖康之难中流落,辗转来到“蟋蟀宰相”贾似道手中。 明代,它又易主数位藏家,到了清末则来到著名金石学家端方的内库,又在民国初年,由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购得。这位一生热爱中国文化的金陵大学校董到了晚年,将《勘书图》以及他所藏的全部珍贵金石文物一并捐赠给金陵大学,到了1952年,它们又由南京大学珍藏。今天,《勘书图》仍然静静躺在展柜中,画面清晰,色彩犹然。 乱世的漂沦憔悴俱已远去,南京大学必将给予一切所藏国宝以最为细心的守护。

南京大学美术馆内景


不仅是守宝数十年的南京大学,也不仅是勇敢出征《中国国宝大会》的南大学子鲁韦彤,南京大学的莘莘学子们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尽心竭力。 《元四家研究》《视觉人文》《中国美术史讲座》等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课程,都曾组织学生们参观南京博物院,实地感受六朝古都文化的重量; 而在南大校级社团——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中,热爱历史文博的一代代学子仍然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复兴而努力。


南京大学的学子必然不负母校的期望与重托: 他们会以内心的热爱,保卫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那一盏灯火永远不熄;他们会以手中的书、脚下的路,守护国宝,守护国学,守护民族的血脉和世代相传的精魂。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正是南大精神中

永远鲜活、永远强盛的一支力量




图源 | “江苏文脉”公众号、刘斌、鲁韦彤

文字 | 王梓峻

美编 | 王梓峻

封面 | 王瑜


举报/反馈

南大招生小蓝鲸

25.7万获赞 24.2万粉丝
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在南大!
南京大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