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才会逐渐趋于稳定,大家知道是哪三个阶段吗?

首先是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是相对于自我评价的依附性而言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当教师及父母的评价不公正时,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抗议”。

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地评价。有人曾用“你的爸爸妈妈说的话都对吗?”“同学们对你的批评都对吗?”“你认为班主任老师对你的看法(印象)都对吗?”“你常和同学争论问题吗?”“你做事拿不定主意吗?”等问题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进行发问。

发现学生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条非常理想的上升曲线。当然,小学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只是初步的,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仍然是受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调节的。

对于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是指对自己言行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他们容易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已的缺点,而且这种评价也往往局限于一些具体行为的评价上。例如他们说:“今天我上课能认真听课,是个好学生。”

中、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抽象逻辑思维和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学会较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后进一步能抓住主要的优缺点,并且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个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还有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评价持续时间的长短。小学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 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低年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的原则性尚未形成,也就是尚未学会根据一定的道德观点和社会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所以他们的评价不但只能停留在对自己个别行为的评价上,而且这种评价又是易变的。

从中、高年级开始,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学生一方面通过对自己活动结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周围的人对自我评价的影响,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使主观评价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提高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不过,总的说,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然是低得,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

举报/反馈

小早老师的课堂

1.2万获赞 1.7万粉丝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高效方法,敲开名校大门
早自习(上海)网络科技工作室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