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地区,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于2002 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实施,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历史风貌保护、地区活力更新和基础设施提升的多重发展需求,相关规划工作围绕历史文化街区分阶段保护更新目标,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激发街区内生动力,探索模式口地区保护更新的规划路径。
01项目背景
“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清代诗人查慎行曾这样描写京西古道模式口。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历史上因盛产磨石而得名,这里也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曾走过的地方。
模式口位于石景山区中部、翠微山麓,东与琅山村为邻,西至模式口隘口,南至金顶北路,北靠蟠龙山,保护区面积约35.6公顷。模式口于2002 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地区内不仅古迹众多,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海寺和承恩寺、市级文保单位第四纪冰川擦痕和田义墓,明清时期古京都通向塞外的龙形古道至今也还保留着原有的空间形态,现存众多古民居和院落中有8座院落于2020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此外,模式口还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尚处于不断挖掘、考证和整理的过程中,地区整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模式口地区也面临风貌保护、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2003年起开始启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规划研究工作,在持续跟踪和了解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发展状况后,在区委区政府和区规自分局的组织下,于2016年开始启动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缮整治相关规划研究工作,主动搭建规划协作平台,联络相关专业设计研究团队,探索符合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特点的风貌保护方案、修缮与整治工程做法、以及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的路径。经过不断深化积累,形成了以保护规划为核心、以建筑风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区营造、业态提升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研究工作体系。
为了持续引导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更新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保护更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动模式口保护更新工作的落地实施,在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和市规自委石景山分局的组织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21年启动新一轮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工作,石景山区政府批准建立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专家委员会制度,专家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对确立保护规划工作的细致方法和模式口历史风貌特色的深化挖掘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持续的规划技术探索和在地规划工作制度的建立,推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完善了街区有机更新的路径。
模式口区位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02规划工作亮点
1整体构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体系
一是充分挖掘历史价值,构建模式口完整保护体系,推动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在街巷院落肌理和建筑风貌保护研究的基础上,保护规划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深度挖掘,结合实地踏勘和居民访谈,探寻模式口双城结构印记,挖掘多元历史文化价值,搭建老墙—过街楼—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保护院落—胡同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明确系统性保护措施,实现从单体保护向体系化保护传承的转变,全面提升保护区历史文化价值认知。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空间格局分析图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画局部
资料来源:何大齐,《京西古道风情画》
模式口隘口驼队场景老照片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二是以时空演变逻辑梳理肌理变化发展过程,科学引导历史风貌传承。保护区更新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从历史角度探索其发展路径,保护规划编制强化历史视角,充分支撑历史脉络下的有机更新,通过研究模式口数十年空间肌理变化过程,挖掘空间发展逻辑,分区分类明确院落更新模式,明确院落及建筑更新方向与方式,为有机更新提供科学的历史线索,实现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模式口肌理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多元技术破解重点难题推动街区保护性更新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发展面临问题复杂多元,既涉及历史风貌保护也关乎地区整体环境改善和居民日常生活保障,规划设计研究工作着力推动民生环境改善,有效破解模式口地区发展难题,促进城市更新发展。
一是针对困扰民生的突出问题,以微更新为着力点,推动民生改善。出行难、停车难、排污难一直是困扰模式口居民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研究工作,这些困难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规划研究与试点建设同步推进,围绕市政管线铺设、停车设施配置等内容先期开展研究,面对狭窄的街巷空间等制约瓶颈,经过多专业博弈与协作,围绕道路功能体系构建、断面设置、红线形式、管线铺设要求等方面创新技术手段应用,探索有机更新理念,确保民生项目尽快落地,推动了南小街市政管线铺设、模式口居民停车场建设、保护区道路通行管理、步行体系构建等项目落地,让居民过上现代生活,亲身感受到地区的复兴建设。
2016年6月成立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协作规划平台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停车问题治理前后对比图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是动态跟踪更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整体谋划做好民生保障。曾经的模式口早市承担着部分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商业服务业功能,为避免由于早市疏解搬迁带来的设施配置不足问题,规划编制工作前瞻性谋划公共服务体系配置议题,一方面对早市的形态及功能更新提出多元路径,确保民生功能延续,另一方面充分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明确托幼、养老等设施空间布局,高标准做好民生服务保障。
法海寺早市场景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便民业态保留升级研究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三是从区域层面深度挖掘潜在问题,整体应对破解雨洪隐患。作为老城外浅山地段的历史街区,受地形影响,保护区历史上一直是北部山区主要的行洪通道之一,雨洪问题是影响居民安全的重要隐患,规划专项设置海绵城市、生态保护专题,系统构建雨洪收集系统,明确海绵城市措施,未雨绸缪保障居民安全,并同步开展北部山地生态修复研究,带动北侧法海寺森林公园的环境提升,促进石景山北部地区生态环境品质升级。
3完善机制推进规划与实施深化细化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保护格局、保护要素相对明确的基础上,为推动模式口保护性更新工作的细化深化,石景山区委区政府批准建立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专家委员会,对模式口地区保护更新相关规划设计研究与实施建设工作强化了制度保障,有效地推动了地区历史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实现。在专家委员会的引导下,保护区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了历史风貌要素库、历史风貌图谱的研究,从街巷格局、院落格局、风貌要素及保护要求角度深度挖掘和细化保护区风貌特征,为有机更新建设提供正负面引导依据,从技术上支撑专家研讨决策与保护更新设计方案完善,彰显模式口地区特点,保障更新实施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延续。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图谱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4陪伴参与式规划催生保护更新内生动力
模式口保护规划工作与街区有机更新同步推进,通过陪伴参与式规划推动实现保护区的逐步复兴,推动文化价值认同、社区活力再现。在多专业团队、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实施运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历史街区环境改善、文化活力、保护共识等领域不断探索,保护区有机更新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口经验。
第一阶段伴随着保护规划编制,以参与式规划为手段,带动居民共同挖掘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地区文化价值认同。工作之初当地居民对于保护区文化价值认识存在差异,对于历史保护的方向感知不清,单纯围绕物质空间的改善无法完全实现社区的整体复兴治理,规划编制以口述史、访谈等手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记忆,传导自上而下推动模式口整体保护的共识与决心,改变了居民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并促进居民关注文化价值,逐步使社区居民形成了广泛文化共识,激发居民对有机更新的期待,为保护区的复兴点燃了内生动力。
模式口规划协作平台发挥公众参与作用
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二阶段随着保护区历史价值的逐步彰显,有机更新激发社区复兴,文化活力辐射带动地区发展。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在模式口设立分会场,宣传展示模式口历史文化特色,模式口地区成为了全市重要的文化场所,民俗活动、老字号与新业态的进驻吸引全市游客,社区活动中心、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的改造提升居民生活乐趣,保护区有机更新发展初现成效。
模式口驼队再现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
主要作者简介
鞠鹏艳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李 翔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所,工程师
本内容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也有贡献
项目设计团队:鞠鹏艳 李翔 李超 李保贺 张雪松 等
举报/反馈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2.1万获赞 3934粉丝
发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权威信息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