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山
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该剧再现了当代版“愚公移山”的事迹,带领观众重温历史奇迹,致敬民族英雄。故事以1959年河南省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讲述了县委书记林捷带领林县人民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修建“红旗渠”的伟大故事。《红旗渠》以精彩的故事、巧妙的结构、合理的逻辑、个性的人物、真实的细节,吸引了亿万观众眼光。这部主旋律作品在收获无数观众眼泪的同时,也让人的心灵产生了强烈震撼。
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没有空洞老套的说教,《红旗渠》凭借精彩的剧情、质朴的画面,让观众深刻感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这部红色题材电视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透过《红旗渠》,我们可以看到:
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保证
林县县委之所以能够完成领导修建红旗渠的历史使命,之所以深得民心,是因为他们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得民心是因为知民心。县委决策修建红旗渠,是他们知道解决水的问题,是林县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当家作主后的林县人民最迫切、最重要的需求。修建红旗渠,是县委决策与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共同凝成的坚强意志,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可以说,红旗渠是真正的民心工程!不能知民心、得民心,共产党干不成任何事业。而人民群众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只能是一盘散沙,也干不成任何利于自己的事业。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党员领导干部充当中流砥柱,红旗渠是建不成的。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处处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作用,哪里有困难、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这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种冲锋在前的带头作用,深得民心,形成了一种最有效、最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事实证明,共产党只要有一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就能具备无坚不摧的领导力,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组织的决心,就能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电视剧《红旗渠》中,林捷作为林县县委书记,心系百姓之苦,作为党的干部,承诺“喝过百姓的一口水,就要还给百姓一条河”,立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言壮语,要彻底解决百姓的缺水之苦,他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得以成功建渠引水,深刻体现了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书写历史的英雄。电视剧《红旗渠》高度还原历史,描写了林县人民面对修渠的艰难困苦,老百姓自己捐草席、搭帐篷、睡山洞,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林县人民在物资短缺情况下体现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开动脑筋想出自制钢钎、土炸药、土水泥、“水鸭子”等来保证工程进度。在艰苦的年代里,林县人民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锤一钎开凿了一条生命渠,创造了一个个英雄故事。可以说,没有人民的高度认可,没有人民的自觉追随,没有人民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红旗渠的诞生。
“一把手”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领头雁
各级“一把手”处于各级权力的重要位置,虽然有民主集中制以及权力的制衡和监督等,但“一把手”的作用和影响,客观上是巨大的。如果“一把手”出了问题,往往会影响大局。剧中林捷是林县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在引漳入林工程提议之初,县长李明阳犹豫不决,林捷用心沟通;副县长孙士厚耿直实干,林捷委以重任;县委班子成员童昆搬弄是非,林捷不排挤不放弃不计较,一心带着县委班子扑在工程上,像领头雁一样带着林县县委推进每一步工作。面对挫折,他拍板攻坚;面对矛盾,他巧妙化解;面对压力,他只身扛下;面对不公,他敢说实话。正是林捷的“领头雁精神”,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让林县百姓看到了县委的决心,看到了引水的希望,才能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完成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伟大创举。在修渠过程中,如果不是河南省委、新乡地委主要领导多次力排众议,大力支持,光靠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也是无法完成这一宏伟工程的,再次体现了“一把手”对于党的事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实事求是是党的一切事业的基础
红旗渠正式开工的三年前,林县县委就已经做好了开工的各项准备,不仅是储备修渠人才如技术骨干吴念祖等人,更重要的是筹备工程所需的资金、粮食。干部群众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县委每年都在压办公经费,省下钱存着;县里能多储备一斗粮食就多储备一斗,多储备一斗就为开工增添一份信心。红旗渠修筑的年代,正是全国上下搞大跃进的时期,全国很多地方虚报产量,但是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不瞒报,别人哪怕申报亩产万斤,林县就是亩产百斤,按实际申报产量,攒粮食干大事。正是因为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对红旗渠进行了长远规划,才能在三年困难时期不仅没有饿死人,还能保证修渠民工基本口粮,让工程得以顺利竣工。
开工之初,吴念祖作为红旗渠工程总设计师,他最明白工程施工难度之大。总干渠每8公里1米的落差,以及山区施工地形地质的复杂多变,都是红旗渠工程中难啃的“硬骨头”。面对巨大难题,吴念祖不轻视也不畏惧,摆出问题,解决问题。施工过程中,面对民工只有热情忽视技术带来的问题,他也实事求是,摆明态度,对症下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红旗渠的施工时间,是在三年困难前夕。林县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群众非但无法完成政府号召的抗旱补种工作,连基本生活饮用水都成问题,曾有人因缺水渴死。旱、大旱、连旱、久旱,是烙印在林县人骨子里的痛。盼天下雨,盼泉长涌,盼水长流,盼吃水不出村,盼种田有水浇……“宁愿苦干、绝不苦熬”,是林县人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林县人民在县委带领下修渠引水,更像是一次为生存的奋力抗争。林县人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完成引漳入林壮举,让后代拥有了长久幸福的生活,不再为水发愁,也让林县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改善地貌和气候,人口得以快速增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县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之所以成为“幸福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为民造福的情怀,是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
电视剧《红旗渠》当中,县委书记林捷扎根基层,与林县百姓同心同德。他深知林县人民与干旱抗争中付出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更深知林县人民世代对水的渴望,他本着爱护人民、为民造福的情怀,发誓要为百姓引来漳河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结束林县千百年来缺水困局;以上下疙瘩村村民为代表的林县群众,本着对家乡的热爱和造福后代的情怀,拿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勇气,奋战十年,最终梦想成真。县委领导也好,普通群众也罢,正是因为他们造福子孙后代的朴素情怀,才有了十年修渠的艰苦努力,才有了渠成水到的幸福生活。《红旗渠》告诉我们,人活着,不能没有为民造福的情怀。人活在这个世界不容易,人人都需要付出努力,这种努力,可以让自己活得无怨无悔,更可以让自己活得精彩!
担当,是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脊梁骨
所谓担当,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
电视剧《红旗渠》当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面对红旗渠工程中的诸多难题,县委书记林捷曾请求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石老汉为他刻了一块石碑,上书“林捷千古罪人”。这是林捷作为县委主要领导的担当,他要将修渠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也让老百姓看到县委修渠的决心。工程后期为了保证资金链,林捷冒着不符合程序的风险,启动国家“一平二调”退赔款。在林捷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被审查期间,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局长等多位干部主动揽责保护林捷,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老百姓知道后,也愿意和县委一同承担并补齐款项,体现了群众的敢于担当。正是这种上下同心、敢于担当的精神,才保证了“人工天河”的顺利完工。
团结就是力量
剧情里,受现实情况所限,河南省委、新乡地委无法对红旗渠工程给予物资支持,林县县委团结一致、统一思想,才顶住压力,在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上马红旗渠工程;面对“反面人物”地委副书记余风高和县委常委童昆对工程建设的一再阻挠,县委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红旗渠的正常施工。
修渠过程中,面对湍急的河水,为了渠首顺利合龙,在技术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石水生、顾大海等人团结一致“筑人墙”拦河坝,才让渠首工程圆满完成。石水莲带领的后勤保障队、顾秀芳组织的铁姑娘队、吴念祖为首的技术队等,正是这些林县人“拧成一股绳”,才迸发出如此磅礴的伟大力量。
挫折是事业发展的“必修课”
太岁山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必经之路,由落石堆积而成,稳定性极差。剧情发展到太岁山施工时,顾大海、任盼水等9人在炸山的滑坡事故中牺牲,县委领导和人民群众未被挫折吓倒,他们临危不惧,冷静面对,石水生兄弟等人组织“敢死队”提前除险,顺利攻克太岁山难关;施工进行到通水隧洞时,工程总设计师吴念祖意外牺牲,施工遭遇巨大的技术难题,吴念祖的老师路长信和吴念祖的未婚妻石水莲,和别的技术员精诚合作,勇挑重担,保障了技术支持。红旗渠工程遭遇了无数挫折,每个看似难以跨越的拦路石,都成了工程竣工的基石,挫折是红旗渠建设的“必修课”,折射出红旗渠建设的艰辛和不易,烘托出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
坚持就是胜利
“百日休整”期间,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队数位队员自愿放弃休息,坚持留守工地,完成青年洞开凿工作。即将凿通时,他们却被落石封住洞口,困在洞中。面对断水、断粮、寒冷、缺氧等情况,大家没有放弃,互相鼓励、想法自救,坚持用最后一点炸药和最后一分力气,凿出生的希望,顺利完成青年洞的开凿工作。红旗渠工程历经十年,其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是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才成就了这一人工奇迹。
电视剧《红旗渠》的成功播出,为我们的主题宣传、红色教育、传统题材如何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很好启发。虽然电视剧《红旗渠》已播映完毕,但这条奔腾不息的“人工天河”仍砥砺向前,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
本文刊发于河南日报2021年11月26日9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旅新闻部